秦朔:总有一种力量把生命与生命连接

秦朔朋友圈 2025-04-19 00:56:27

1976年,36岁的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穆罕默德·尤努斯到大学附近的乔布拉村,走访一些最贫困的家庭,想看看是否有办法直接帮助他们。

吉大港是孟加拉国最大的港口,尤努斯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知名教授。

1974年孟加拉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饥荒。尤努斯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饥饿的人们涌遍全城,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以至于无法确定他们是死是活。

他们对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城里人毫无要求,只是静静地躺在我们的台阶上等死。人有许多死法,但是,饿死是所有死法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世界里,就那么任由一个还不理解这个世界之奇妙的小婴儿,得不到生存下去所需要的乳汁。她哭啊,哭啊,最终睡了过去。第二天,她可能再没有继续活下去的气力了。

“过去,向学生们教授那些高雅的经济学理论,总是令我感到快慰,以为那些理论应该是能够医治各种社会问题的。但是在1974年,我开始惧怕授课了。当人们在人行道上、在我的课堂对面的门廊里正在饿死的时候,我的所有这些复杂的理论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尤努斯走进了贫困的乡村。

在1976年的这次乡村走访中,尤努斯和同事发现,一些农民如此穷困,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懒惰,他们整天从早干到晚。他们穷,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扩展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人的贷款需要,这个缺乏正式机构的贷款市场就由当地的高利贷放贷者接管了。

他由此走上了为穷人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小贷服务的道路,1979年在孟加拉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创立了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意为乡村银行),1983年格莱珉银行获得政府的银行牌照,开始正式独立运营,之后为成百上千万的穷人提供贷款,还款率在98%以上。

2006年,尤努斯和格莱珉银行获诺贝尔和平奖。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累姆,一个棚户区的蜿蜒土街上。54岁的农民赛迪·辛巴和他的两个妻子已经生了20个孩子,但6个死了。这里的棚屋建在沼泽地上,污水经常流到井里。

十几岁的男孩在街上销售饮用水,30美分一大水壶。但辛巴拒绝把钱花在这方面,他习惯了免费从井里取水。他可以选择把水烧开,但那要花大笔钱买煤油或木柴。

当他18个月大的女儿塔图出现严重腹泻和发烧,他把她带到当地的传统医生那里,并把20美元巨款,连同一只鸡和价值8美元的魔法布一起交给医生。医生把塔图放在床下,让她母亲蹲在上面小便,把孩子淋得湿透。然后,医生焚烧大象的粪便,让孩子呼吸这些气体。

“通常会有帮助。”辛巴很沮丧。但这次不行,因为塔图死了。辛巴为失去第6个孩子痛心,但仍继续为家人提供同样的水。“我们不喜欢喝井水,但如果我们没有其他水,我们会喝的。”辛巴说。

……

这是1997年1月9日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一篇报道中的描写,题目是《在第三世界,水依旧是致命的》(For Third World, Water is Still a Deadly Drink)。文章指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正饱受水污染的困扰,每年有数百万儿童因感染疟疾等疾病死去,造成死亡的一大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它是儿童严重腹泻的首要原因。

文章作者、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若干年后在接受奈飞(Netflix)采访时说,“孩子们正在死去,而造成死亡的原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他们出生在尼日尔,而不是纽约。”

清晨,有一个读者读到这篇文章后,不相信是真的,他觉得报道中每年死于疟疾的孩子数量被多加了一个零,就打电话到报社核实。他很震惊,确实是真的。

这个人是比尔·盖茨。他认真地做了思考,决定把更多精力用于解决社会的问题。2000年,他辞去CEO,2008年结束在董事会的日常工作,全力投入慈善公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会,而且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具有开创性、创新性的贡献。

我专访过穆罕默德·尤努斯和比尔·盖茨,能够体会到那种身处同一个星球,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同理心。而我更感佩的是,他们都是积极的行动者,用行动之手把另一些生命牵住,给予他们在一个文明世界理当享有的权利,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忱。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习惯于一种说法,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化的进程,然而,随着对农村了解的加深,我们会明白,没有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相融、共进,我们的心不可能真正安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不可能有阳光普照、春风和煦的明天。

那一刻,他的心情,和尤努斯看到孟加拉国饿死的婴儿,和比尔·盖茨看到因感染疟疾而死去的第三世界儿童的报道,大抵是类似的。他当然远远没有尤努斯和盖茨基金会的力量,但他也选择了行动。

他放弃了在上海的物流供应链金融公司的工作,转向乡土,转向关于乡村的研究与写作。5年来,他走了数十个省的乡镇、村庄,访问过数百位一线乡建实践者,写了大量作品,记录下足迹和思考的印记,并在乡建领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在美国汉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的著作《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中,有这样的对话——

艾恺问:“您认为您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是什么?”

梁漱溟答:“大事一个就是为社会奔走,做社会运动。乡村建设是一种社会运动,这种社会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

今天,民间对于乡村的关切与实践,正在展示出新的活力。刘子采访报道过的很多人的努力,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明。

我赞赏并支持刘子的工作,这些工作源于一颗对乡建的诚笃之心。在他的努力成果将陆续出版之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希望更多人读到他的文字,并透过这些文字,从乡村视角看到中国前行的力量,看到其中的复杂性、艰难、奋争与希望!

—— · END · ——

作者 秦朔|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秦朔朋 友圈 视频号】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