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让不少农民犯了难。国家为规范农村土地使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可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不少问题。审批手续繁琐,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刀切”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民建房。 这让许多人焦虑,辛辛苦苦攒钱想盖个新房,却处处碰壁,这公平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33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高达49283元。城乡差距悬殊,这导致很多农民即使想进城买房,也无力承担高昂的房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地方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与房产挂钩,进一步挤压了农民的生存空间。 一位在河南农村务农多年的老张伯伯就向我诉苦:“我家孩子想在城里上学,可买不起房,只能回村里念书,以后发展机会少得很。” 这背后,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顽疾,也是许多农民家庭的现实困境。 此外,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许多村庄出现土地撂荒的情况。 这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损失,更是乡村社会活力衰退的体现。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3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6.7%,远低于城镇的86.3%。 这直接限制了农民发展新的副业,获取更多收入的机会。 一位在福建从事电商销售的年轻农民小李则告诉我:“农村网络条件差,物流不方便,做电商很费劲,而且竞争也很激烈。” 这些,都限制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呢?温铁军教授长期关注农村问题,他提出的“发展农村合作社,整合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思路值得我们深思。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城市资本和人才下乡,盘活农村沉淀资产,让农村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然而,仅仅依靠政策的调整还不够,还需要在基层落实中加强监管,防止“政绩冲动”导致政策偏差。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农民的声音,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解决农民的困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这不仅关乎乡村振兴,更关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让乡村的活力重新焕发,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并非易事,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让乡村振兴的目标真正落地生根。 未来的乡村,需要更多像温铁军教授一样的学者,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发声,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关注乡村、关注农民,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的汗水不再白流,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别说建房了,自己的房要修还得交钱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