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野川龙郎:在河北昌顺沙河投降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

雁山评过去 2024-12-26 09:09:18

侵华日军将领汤野川龙郎少将,曾以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长、日本驻蒙军司令部附(伪蒙古军总司令部最高军事顾问)、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参加了侵华战争,日本战败投降后,率领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官兵,在河北昌顺县沙河向侯镜如的第九十二军所属部队缴械投降。

汤野川龙郎

汤野川龙郎出生于1892年8月4日,1913年5月26日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5期炮兵科,与武藤章、横山武彦、田坂八十八、河野悦次郎、高品彪、佐藤幸德、葛目直幸、立花芳夫、田中新一、富永恭次、长野荣二、北川一夫、那须弓雄、本村千代太、樱田武、田上八郎、中村正雄、冈本德三、横田丰一郎、片桐茂、三国直福、船引正之、山田三郎、杵村久藏、冈村胜实等人同学,此后未能考入陆军大学校。

汤野川龙郎早期履历不详,1939年8月1日被调到日军第十一军野战重炮第6旅团,接替堀川清省出任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长,此时该联队正在进行战后休整,因为不久前参加了进攻南昌作战,该次作战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其以较弱的斋藤弥平太第一零一师团和松浦淳六郎第一零六师团攻击南昌,但协同作战的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的配置却非常强悍,下辖野战重炮兵第10联队、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等部队,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也被暂时编入该旅团作战序列。

日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

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是于1937年9月11日编成的,装备了100毫米加农炮16门,炮身长度4.7米,射程达8000米,可以击穿混凝土建筑和装甲车辆,威力十分巨大,用于步兵进攻的火力支援,全部由牵引车拖挂移动,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机械化部队,是专门为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组建的。

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由“东岗丸”号运输船输送到上海,经吴淞口进入黄浦江,并于9月26日在杨树浦登陆,即刻投入了进攻上海作战,先后在大场镇、南市等地支援步兵联队作战,上海沦陷之后,又先后向苏州、无锡、常州等方向进攻,并参加了进攻南京作战,此后又相继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有无数的中国军人和平民百姓死于该联队的炮火之下,可谓是犯下了滔天的战争罪和反人类罪。

日军炮兵

汤野川龙郎在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长任内,于1940年8月1日晋升炮兵大佐,并率部参加了“枣宜会战”,该战役也是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第十一军对中国第五战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作战,这次战役导致了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官张自忠将军阵亡,并以日军占领了宜昌而告结束,却也付出了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尽管宜昌距离重庆仅300多公里,但是日军也是无力再战。

1941年3月,汤野川龙郎又率领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参加了“上高会战”,由于日军第十一军参谋长易主而指挥混乱,导致参战的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三十四师团协同不力,以致被中国军队抓住战机各个击破,给予日军以重创,进而取得了“上高大捷”,此战曾被何应钦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而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也凭借“上高会战”打出了赫赫威名。

日军炮兵阵地

1941年6月5日,汤野川龙郎被调回日本,接替牛岛敬次郎少将出任东京陆军幼年学校校长,这是一所陆军预备军校,专门招收十几岁的少年入校学习,许多人在考入陆军士官学校之前,都曾入读过陆军预备学校,这其中就包括东京陆军幼年学校、仙台陆军幼年学校、名古屋陆军幼年学校、大阪陆军幼年学校、广岛陆军幼年学校、熊本陆军幼年学校、陆军预科士官学校和陆军预备士官学校等。

陆军幼年学校学生

1944年3月1日,汤野川龙郎被调到华北方面军,前往张家口出任驻蒙军司令部附,期间在伪蒙古军总司令部担任最高军事顾问,成为为伪蒙古军说一不二的“太上皇”,任内于1945年6月10日晋升陆军少将,期间经历了日本驻蒙军司令官上月狼夫和根本博,以及参谋长矢野政雄和中川留雄。

1945年8月1日,汤野川龙郎接替渡边渡出任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成为该旅团最后一任旅团长,该旅团是1938年2月10 日在北平地区编成的,下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每个独立步兵大队各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旅团司令部设在张家口,直属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独立通信队和独立辎重队等兵种,兵员总数为5049人,长期在张家口地区担任警备与扫荡任务。

张家口地区的日军

独立混成第2旅团自成立以来,先后有八任旅团长,分别是常冈宽治、上野龟甫、阿部规秀、人见与一、真野五郎、松浦丰一、渡边渡及汤野川太郎,由于与日本驻蒙军司令部同在张家口,因此始终隶属于日本驻蒙军作战序列,该旅团之所以“名气”很大,完全是因为阿部规秀的原因,自从八路军击毙阿部规秀之后,日本报纸出于宣传之需要,把阿部规秀吹嘘成“名将之花”而名声大噪。

汤野川太郎也成为独立混成第2旅团最短命的旅团长,其上任仅半个月,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由于驻蒙军司令官根本博还兼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汤野川太郎奉命率领独立混成第2旅团,随驻蒙军司令部向平津地区集结,最终在河北昌顺县沙河(今北京昌平沙河镇)缴械投降。

在北平投降的日酋

受降部队为侯镜如率领的国军第九十二军,该军下辖郭惠昌的第21师、刘和鼎的第56师和刘春岭的第142师,当年9月由武汉空运至北平,接受平津地区日军投降,侯镜如还兼任了北平警备司令官,此人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1948年9月率部起义,是著名的起义将领。

投降后的汤野川太郎与其麾下官兵,被押往天津地区集结,最终从塘沽登船被遣返回国,可以说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回,因为自“七七事变”之后,侵入华北地区的日军,几乎都是从塘沽或大沽口登陆的。

等待被遣返的日军

汤野川龙郎战后经历不详,死于1960年3月8日,其军旅生涯不曾获得任何等级的金鵄勋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