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杨老师(63岁)退休后,因学校缺老师,他又返聘回来代课。一次闲聊时,杨老师说他有几张民国时的票子,是父亲精心保存的。他们兄弟三个,杨老师最小,父亲去世前,把几张纸币给他,让他当个念想。

法币
杨老师说,其父生于1924年,卒于1923年,享年99岁。父亲说,1938年,鬼子侵占皖北,经常到村里杀人、抢劫、奸污妇女。老百姓听说鬼子来了就去“跑反”,鬼子走了再回家。
那时一般人家也没有什么值钱物件,最贵重的就是银元。有一年,家里种的小秫秫(高粱)丰收,爷爷卖了小秫秫,得到几十块大洋。跑反时,爷爷身上带十几块,又给了父亲十几块,以备急用。

袁大头(银元)
父亲当时才十几岁,跑反时觉得银元重,不方便带,拿银元换了别人几张纸票子(法币)。那时,老百姓把法币叫中央票子,一元纸币抵一块大洋,非常经花。
杨老师听父亲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乡村集市上,七八个人去饭馆吃一顿,有鱼有肉有酒,酒足夜饱后,给老板一块大洋,人家还要找零,足见大洋的购买力真不可小看。
杨老师父亲生前回忆,大洋中最常见的是袁大头,还有孙小头(比较少),还有其他大洋,有龙洋(一面铸有龙的图案)、有旗洋(两面五色旗)、有站洋(女人像)、有鹰洋(墨西哥洋)、还有船洋(一面带有帆船)等。

鹰洋
开始,市场上人们花的钱有银元、铜元、银子(碎银)、纸票子(地方发行纸币)。这几种钱兑换起来也很麻烦,银子用秤称,还要看成色;银元折成银两;铜元换银元也不固定,有时换得多,有时换得少。人们最不放心的是纸票子,说“毛”(贬值)就毛了。
最奇的是村里做生意的农民也能印票子,钱的单位是吊。简陋的白纸上,用石印机印着着钱的主人名字、记号,总共印多少。并且规定,无论何时,持钱人找到主人,主人必须兑换当时流通的钱,或者等价值的东西。
鬼子侵占夹沟后,过了一、二年吧,用的是维持会的“储备票子”,老百姓又叫“联会票子”。私下里,老百姓也用银元、法币,几种票子都在使用。不过,老百姓最喜欢的还是大洋,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玩意。
到了1948底,中央票子(法币)不管玩了,背一洋面口袋也买不了啥。老蒋又出金元券,开始说值钱,后来也不行。人们最认可的还是大洋,实在不行,买卖就用小麦折算。
后来,八路(解放军)过来了,他们带的是“北海币”(山东解放区发行的纸币)。开始人们不敢要,怕砸在手里了。那时的人见过太多的纸票子作废了,一毛不值。
有人把八路票子(北海币)拿到集上买东西,见政府支持,很好花,一元纸币能买不少东西。老百姓说八路的票子值钱,人们相信了,也敢用了。你想想,三四十块北海币,能买一头二百斤重的大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