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经常在头条平台发文章,虽说不是内行,但特别喜欢聊武器,有幸结识了东北网友李先生。先生是志愿军老干部后人,他寄给我一些抗美援朝资料。其中一些内容介绍了志愿军入朝初期防空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总数达550万之众,但主要是陆军,海空军力量很小。陆军中又主要是轻型步兵,技术兵种很少。
单论防空武器,都是缴获、接收而来。有日制11年式75毫米高射炮、日制88式75毫米高射炮、日制96式25毫米高射机关炮;美制40毫米高射炮;德制37毫米高射炮;英制76毫米高射炮;瑞典75毫米高射炮等。
这些高射炮数量很少,型号老旧,磨损严重,资料不全,口径杂乱,而且缺少配件和弹药。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高射机枪,有日制7.7毫米高射机枪、国产7.9毫米高射机枪、美制12.7毫米高射机枪,甚至还有数量稀少的日制13.2毫米高射机枪。这些老旧的防空武器不成体系,防空效果差。
建设强大的高射炮兵部队,加强空防力量,已是当务之急。在1949年10月,苏联有偿援助的部分高射火炮运抵中国。中央军委组建了10个高射炮兵团,每团配苏式85毫米高炮12门,37毫米高炮24门。勉强搭起了防空军的架子。

苏式85毫米高射炮
由于空军和防空军力量都十分弱小,沿海城市几乎有空无防。国民党空军频繁地骚扰和轰炸大陆重要城市,其中,1950年2月6日的上海大轰炸,(又称“二.六大轰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城市大面积停水停电,大量工厂停工停产。
迫不得已,新中国请求苏军协助防空。苏联派来了以巴基斯基(又译巴季次基)中将为首的混合集团军,守卫上海,遏制了国民党空军的嚣张气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入朝作战,最担心的是:一无空军掩护,二无强大的防空火力。虽然用苏式高炮和旧杂式高射武器组建了十几个高炮团,可是国内需要防卫的地方太多了。
这些有限的防空武器要部署在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及重要交通线上,志愿军入朝时,携带了数量很少的防空火器,其中18门日制高炮守卫鸭绿江渡口,18门高炮掩护地面部队;另外,还有少量高射机枪,防空力量十分贫弱。
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空中力量十分强大。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空军也出动飞机扫射、轰炸,但与美空军相比,其密度、频率、技战术,相差太远,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志愿军入朝后,面对的是陌生的战场环境,陌生的敌人。只能昼伏夜行,用躲和藏的办法避开对方空中优势。
具体的战斗中,利用夜晚,穿插、迂回、渗透、包围战术。围住敌人后,用步枪、机枪、手榴弹、轻型迫击炮攻击敌人,对敌展开近战、夜战,使其空中优势和炮兵火力(装甲力量)难以发挥。
随着志愿军大举南进,后方交通线不断延长,美出动空军疯狂轰炸志愿军交通线、兵站、战略要点。一时造成志愿军前线将士枪炮无弹药,人马缺粮草,甚至一把炒面一口雪也不可得。
志愿军入朝初期携带的日制75毫米高射炮,射速慢,精度差,目标大。这些高炮对付二战时期低速的螺旋桨飞机效果还不错,可是对阵美军的F80、F84、F86等喷气式机,伤亡大,战果小,代价高昂。而日制98式25毫米机关炮,射高低,威力太小,根本不能威胁敌机。
抗美援朝前线严峻的防空形势,促使中央军委决定大量购买苏式防空火炮,加强防空力量。苏式防空火器有37毫米高射炮、85毫米高射炮、还有12.7毫米高射机枪(德什卡)。

苏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其中,37毫米高射炮数量最多。在那个防空武器极其匮乏的年代,苏式37毫米高射炮是志愿军防空的主力兵器。的确,苏式37毫米高炮也不负众望,在志愿军手中打出了赫赫战绩。

苏式37毫米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