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高盛做了一个预测:
2025年,沪深300将再涨20%左右。
其中,净利润增长10%,贡献10%的涨幅。
PE涨到14倍,也能贡献约10%的涨幅。(PS:年初,沪深300的PE约12.6倍)
两个10%叠加,高盛给出了2025年沪深300还能再涨20%的结论。

01
这个结论的成色如何呢?
看净利润的部分,
有点巧,国内机构也给出了“2025年,沪深300成分股净利润同比增长8.49%”的结论。
并预测,2024年、2026年,沪深300净利润增速接近9%,和高盛给的预测有点接近。

但现实却很打脸,
2024年前三季度,沪深300净利润增速只有1.86%,要实现全年8.8%的增速,可想而知4季度要增长多少,这显然不现实。

往前翻,过去几年机构的预测一直偏的离谱。
2020年,预测净利润3.82万亿,实际只有3.26万亿,预测值比实际值高了17%。
2021年,预测净利润4.15万亿,实际是3.75万亿,又高了11%。
2022年,预测净利润4.53万亿,实际是4.14万亿,高了9%。
2023年,预测净利润4.65万亿,实际是4.3万亿,高了8%。
所以,预测2025年沪深300净利润增长10%,这脑袋拍的多多少少有点大。国内机构就算了,高盛这是要干嘛...

02
但话说回来,
净利润不增长,股市就不能涨了吗?
也不至于。
比较沪深300指数历年涨幅和业绩增速,
1)有业绩和行情同涨的时候。比如2006年、2007年、2009年、2017年、2019年(标蓝部分)。
2)也有背离的时候。2010年、2011年、2013年、2021年,沪深300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但当年指数都是跌的(标绿部分)。
3)也有业绩小涨,但指数大涨的时候。比如2014年、2020年。

总的来说,业绩只是影响行情的一个因素,并不能最终决定行情涨跌。
回到这个经典的公式上,
股价 = 每股净利润 * 市盈率(PE)
业绩增长能带动股价上涨,流动性宽松也能带动市场估值提升(PE上涨),进而带动股价上涨。
2014年和2020年,股市之所以逆势上涨,主要就在于流动性宽松。
2014-2015年,那是一场长达2年的宽松,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6%降至2.8%,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降至2.2%。
2020年,因为疫情更是宽松到了极点,中债收益率虽然下跌后涨,但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却最低降到了0.5%,创了新低。

所以,今年行情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大涨,还真不一定。
但在业绩不增长,或弱增长假设下,如果今年沪深300的涨幅全部由PE贡献。
12.4 * 1.2 = 14.9
目前沪深300的PE是12.4倍,涨20%后是14.9倍。这个估值将回到2017年底和2021年7月的水平,算是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所以,2025年沪深300真的能再涨20%吗?大家觉得难度大不大?

03
最后贴下张忆东的演讲,
参考这两篇文章:
(张忆东: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是A股港股垃圾时间,也是“流泪撒种”布局明年的好时机)
https://mp.weixin.qq.com/s/EmI9pshz_LIUPc2v2ml-yg
(张忆东:春节前后将迎来中国这轮行情的主升浪,现在进入播种好时机)
https://mp.weixin.qq.com/s/5l2tbMtDoH04sZjgBWkjlg
他精准预测了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中旬的回调,当时的原话是“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是A股港股垃圾时间”。
原因有三:
其一,盈利盘获利回吐;
其二,特朗普上台之前,市场可能会有一些焦躁情绪;
其三,中国政策见效也需要一些时间。
三重因素叠加,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中旬会有点青黄不接。
现在回看,他预测的相当精准,从2024年12月12日到今年1月13日,沪深300从4029跌到了3723,跌了7.6%。
昨天,他说了最新观点:
展望2025,
1)2025年是一个牛市格局,行情震荡向上,将迎来主升浪,高点出现在下半年。
2)当前的下跌是9·24行情后的正常回调,春节前后就可能迎来主升浪行情。
逻辑上,
他比较了“居民储蓄存款 / A股总市值”,
这个指标基本在“2-1”之间波动,达到“2”时,居民储蓄存款是A股总市值的2倍,通常会出现一波牛市,比如2014-2015的牛市。
跌到“1”时,则是牛市末期,比如2018年初,2021年初。
当前,这个指标在“2”附近,是牛市开始的阶段。

比较当下情况,他认为和2000年比较接近。
经济基本面上,都是GDP逐渐摸底的过程。
产业趋势上,当时是互联网浪潮,现在AI。
行情上,1999年“5·19行情”结束后,市场也是持续下跌,就在1999年底大多数人认为牛市结束的时候,主升浪行情却来了。
现在的市场表现和1999年底不要太像,借鉴当时的行情,主升浪行情可能在春节前后启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