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这个"全球抛弃新能源"的论调在网上传得飞起。前天我老丈人还跟我说:"看看,现在连德国车企都开始往回收油门了,你说咱这买新能源车是不是上了套?"我当时就笑了。他这典型的被某些自媒体带了节奏。作为从08年开始就跟着新能源政策跑的老司机,我得好好说道说道,免得大家被这些"专家"们忽悠瘸了。
01
所谓"抛弃",其实是个伪命题
我先问你个问题:奔驰宝马调整电动化战略,苹果放弃造车,英国把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从2030年推到2035年……这些都是事实吧?都是。但从这些零散现象就得出"全球抛弃新能源"的结论,这逻辑就跟我说"今天下雨了所以全球变暖是骗局"一样可笑。
事实上,全球能源转型是个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欧洲那边收紧补贴、调整节奏,主要是因为经济承压,不代表他们放弃了整个赛道。你看看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就明白了: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了50%,创了30年来的最高速度。这叫抛弃?我看是抱得更紧了好吧。
02
技术考古:西方只是调整节奏,中国却是加速度
我去年去德国参加一个新能源论坛,现场一位宝马的工程师私下跟我吐槽:"咱们内燃机技术积累了一百多年,电气化才刚起步十来年,转型快不起来很正常。"我当时就觉得这话有道理。西方车企确实面临着一个两难抉择:一边是市场对传统优势的依赖,一边是转型的战略压力。
但中国不一样啊。中国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本来就不占优势,反而在电动化这个赛道上找到了"换道超车"的机会。我记得2015年测试第一代比亚迪秦时,那电控系统磨合得跟驴打滚似的,提速时车身抖得能把你牙给震掉。可现在呢?不管是效率还是平顺性,国产电驱系统已经足以跟任何国际大厂掰手腕。
03
参数打脸时刻:数据会说话
那些叫嚣"全球抛弃新能源"的人,建议先看几组数据再说话: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占新车销量的25%。这哪是"抛弃"的节奏啊?分明是"抢着要"的节奏。
而中国这边,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近95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0%以上。这市场规模,这增速,这渗透率……甭管数据多漂亮,真正厉害的是背后的产业链支撑。
我记得前年采访一个欧洲车企高管,问他为啥要来中国设研发中心,他说了句大实话:"在欧洲想测试一个新电池技术,等供应商排期可能要半年;在中国,一周之内就能拿到样品,一个月内就能进行多轮迭代。"这就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最大的魔力——产业链的完整度和响应速度。
04
偏执狂的自白:我为啥看好中国新能源
说真的,我自己已经连续换了三台电动车。不是我多环保,是真.的.真.的.香!别跟我提什么里程焦虑,我去年夏天从深圳一口气开到成都,全程高速充电比我尿尿的时间还短。
当然,我也不是说新能源没问题。电池回收这事儿,确实还有不少坑要填。充电桩布局不均衡也是个硬伤,特别是跑二三线城市,有时候找个靠谱的充电桩,能让你怀疑人生。
但我更看重的是,中国在新能源这条路上的坚定不移。政策层面: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已经写进国家发展规划;市场层面: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技术层面:从三电到智能化,从上游材料到下游服务,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
05
价值暴论:西方在"过冬",中国在"播种"
坦白讲,现在全球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洗牌。一些靠补贴吃饭的边缘玩家被淘汰,一些过度激进的战略被调整,这都很正常。但别忘了,淘汰赛也是比赛的一部分。
西方不少车企现在选择"缓一缓",其实是在回归理性,调整步伐。而中国呢?继续加速,继续扩大优势。这根本不是什么"中国一枝独秀",而是赛道上的领跑者抓住了加速的机会。
电池技术、充电设施、智能化水平这些方面,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的领先优势。欧美想追上来,至少得花五年时间。而五年后,咱们可不是在原地等着他们。
06
后记:被忽略的事实
昨天我跟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汽车工程师视频,他说了个被国内媒体忽略的事实:虽然特斯拉降价让不少美国传统车企叫苦,但加州高速上Model Y的密度已经赶上丰田卡罗拉了。美国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和某些媒体嘴上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最后说句大实话,能源转型是世界大势,不是哪个国家能单独"抛弃"的。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能源安全考量,还是产业升级需要,新能源都将是未来主旋律。
中国能在这个赛道上领先,不是因为别人放弃了,而是因为我们走对了路,走快了步。那些喊着"全球抛弃新能源"的,要么是不懂行,要么是别有用心。千万别被带偏了。
牧马人为了马仔的品种优良,用麻袋蒙蔽马仔双眼让马母怀孕,马仔发觉上当,直接跳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