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福州四城区2025年首场土拍仓促收场——原定出让的7宗地块仅5宗成交,总金额11.15亿元,竞拍全程不足1小时,创下近年来最短纪录。这场“闪电战”背后,房企的焦虑与市场的分化已显露无疑。

仔细分析,此次极短的土拍战中透露出两个反差现象。
第一,袖珍地块成主流。成交的3宗宅地中,2宗面积不足15亩,晋安光明港北地块仅8.4亩,仓山金山地块13.04亩,唯一稍大的49.71亩地块则位于五四北边缘。房企对小型地块的追捧,折射出“快周转、低风险”的生存逻辑——地块越小,开发周期越短,资金压力越小。
第二,地价倒挂奇观。光明港北地块以16183元/㎡的楼面价溢价成交,反超同区域商办地块(晋安湖地块起始楼面价仅3959元/㎡)。房企宁抢袖珍住宅地,也不愿碰核心区商办项目,资产避险意图明显。

然而本次土拍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晋安湖畔29.71亩商办地块的流拍。据悉,该地块规划建设150米高楼,起始楼面价3959元/㎡,甚至低于2021年同区域地块(楼面价4657元/㎡),但仍无人问津。
地标夭折的背后是商办寒冬持续。浏览当下福州楼市,商办库存高企,晋安湖CBD配套兑现缓慢,开发商对长期持有的商业项目信心不足。该地块的流拍,不仅让晋安湖壹号业主的“地标配套梦”破碎,更暴露了土地财政转型的迫切性。

有网友提出,若想重新活络该地块,官方后续或可祭出"商改住"杀手锏,不再单纯的商办性质,改为带有一定的居住性质。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房企,但另一方面不免加剧东区库存竞争。
三、房企“暗战”:谁在抄底?谁在撤退?虽然本地土拍速度堪称“闪电”,但仍有部分房企“满载而归”,例如福州新榕以2.18亿拿下光明港北地块,楼面价16183元/㎡,剑指高端改善市场。厦门国贸以底价4.6亿摘得五四北49.7亩地块,楼面价不足万元/㎡,或主打刚需产品。福建吉建,溢价33.9%竞得台江6.46亩商务地块,押注中央商务区成熟配套。
有人笑就有人哭,在部分房企欢欣雀跃的同时,也有部分地块呈现出“悲凉”之色。

本以为鼓楼区地块向来是各路房企争先抢夺的对象,没想到鼓楼滨河地块惨遭流拍,5.6亩地块起始楼面价21442元/㎡,因总价高、开发难度大遭冷遇。另外商办全面遇冷,仓山1.52亩微型商业地块仅底价成交,与住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四、福州楼市的“冰与火之歌”这场土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福州楼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先,随着商办地块热度持续下滑,“商改住”迫在眉睫,这点从晋安湖双子塔地块便能看出。官方急需土地财政转型,或减少大规模商办供地,转向混合用地或产业导向地块。
但同时也会带出另一个问题,随着越来越多住宅地块显现,库存压力陡增,去化周期长,若政策刺激不足,可能拖累整体市场回暖。

其次,刚需内卷加剧。国贸以4.6亿元竞得晋安区秀山旧改项目厦坊溪东侧出让地块,楼面价仅为9915元/㎡,不足万元,未来该地块,乃至整个区域或出现“低价血拼”,挤压利润空间。
再者,地铁红利初现,地铁3号线(规划)、4号线沿线地块或成房企争夺焦点,如光明港北地块已体现这一趋势。有了地铁交通的加持,地块价值将再上一个楼层,难免受房企青睐。
总的来说,此次土拍体现出福州楼市的深层矛盾:住宅稳中有险,商办跌入冰点。房企的“袖珍策略”虽能暂缓危机,却难掩土地财政依赖的痼疾。未来,政策能否打破僵局?晋安湖双子塔会否逆袭?这一切,都将成为福州楼市能否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