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载蒙冤终昭雪,中国顶级芯片专家终回家

荀攸说科技文化 2025-03-20 04:49:09

2024年张浩教授走出国内的某个机场后,迎接他的除了家人含泪的拥抱,还有中国半导体产业界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位曾让美国芯片巨头夜不能寐的顶级科学家,在经历长达九年的非法囚禁后,终于回家。

张浩2006年从南加州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回国投身滤波芯片(FBAR)研发。这项被称为“5G通信心脏”的技术,彼时被美国安华高公司垄断,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张浩带领团队在天津大学实验室里,用四年时间突破技术封锁,诺思微系统公司横空出世,200多项专利、上亿颗国产芯片,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FBAR核心技术的国家。

2015年5月,一封虚假的学术会议邀请函,将张浩诱入美国精心设计的“捕狐行动”。FBI探员在洛杉矶机场亮出手铐时,他西装口袋里的U盘还存着即将发表的论文。美方指控他窃取“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机密,但所谓证据竟是黑客入侵天津大学服务器篡改的邮件,以及将公开技术文献伪装成“机密文件”。

9年内,美方先后17次延期庭审,甚至以“认罪换自由”进行威逼。但张浩始终拒绝低头,在长达32页自辩书中写道:“真正的科学家,不会在枪口下出卖真理。”张浩案背后,是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系统性打压。从“中国行动计划”到“芯片四方联盟”。连美国法学界都看不下去,《纽约时报》援引法律专家评论:“这是21世纪最拙劣的科技冷战剧本。”

国家为营救张浩付出很多努力:外交部28次照会、50万美元保释金、国际刑警组织三次独立调查等。真正打破僵局的,是中国在5G、AI等领域的全面突破。当美国发现技术封锁已无法遏制中国发展时,才不得不释放张浩,但正义却迟到了九年。

2024年归国的张浩,在实验室里挂起新“重启”二字的牌匾。张浩称:“被囚禁的3285天,我每天都在推演新的芯片架构。”张浩团队目前正研发基于石墨烯的量子芯片,这项可能颠覆传统硅基技术的创新。他的办公室墙上“为中华之芯而奋战”的标语,光彩夺目。

从钱学森到孟晚舟,从张浩到无数在实验室里默默攻关的科研者,正在改变“中国芯”的命运。

0 阅读:5

荀攸说科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