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伊犁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及历史信息介绍:

伊犁古称
• 眩雷、伊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较早见于文献的自然实体名称是《史记》所见乌孙北之“眩雷”,《汉书·陈汤传》又称“伊列”,一般认为“眩雷”“伊列”即伊犁之古称。
• 伊丽、伊拉、亦列、亦力等:唐代称伊丽,记载于《新唐书》,《突厥语大词典》中称伊拉,元明时期称作亦列、亦力等。
伊宁市古称及历史
• 固勒扎、宁远:伊宁,清代称固勒扎。战国至秦、汉初年,曾为塞人居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金顶寺),故伊宁又称“固勒扎”。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于1762~1780年在固勒扎先后修筑宁远城、惠宁城和熙春城。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1914年,改称伊宁县。1952年5月23日,从伊宁县析置伊宁市。
伊宁县古称及历史
• 宁远:伊宁县原名“宁远县”,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县治“宁远”而得名。1914年,因与湖南宁远县重名,取伊犁、宁远首字更名为伊宁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今伊宁县一带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筑“伊犁九城”,其中在固勒扎筑宁远城,并陆续从南疆各地增调维吾尔人来伊犁分拨屯种,史称“回屯”。
霍城县古称及历史
霍城县在历史上曾是乌孙国的一部分。西汉时期,乌孙占据伊犁河谷及天山腹地,霍城地区归乌孙国管辖。唐代,设金山都护府管理包括霍城在内的伊犁河流域。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在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惠远城是当时伊犁将军的驻地,也是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内建筑宏伟,有许多官署、庙宇、兵营等。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古称及历史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是在清朝时期从东北迁徙而来。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边防力量,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3000多人,西迁至伊犁河谷屯垦戍边。他们在察布查尔地区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锡伯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历史上,察布查尔地区曾是乌孙国、西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
巩留县古称及历史
巩留县在古代也是伊犁地区重要的游牧区域。历史上,巩留曾是塞人、月氏、乌孙等民族的活动范围。西汉时期,乌孙国在此繁衍生息。清乾隆年间,巩留地区成为清政府屯垦戍边的重要区域之一。民国21年(1932年)3月24日,以喀什河为界析置巩留县,伊宁县辖5个行政区。
新源县古称及历史
新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是游牧民族的牧场。乌孙国时期,新源是乌孙人的重要活动区域,这里水草丰美,适合放牧。在元代,新源地区属于察合台汗国的领地。清乾隆年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开始在新源地区进行屯田开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昭苏县古称及历史
昭苏县在历史上是乌孙国的夏都所在地。乌孙人每年夏季会迁徙到昭苏的草原上放牧,这里气候凉爽,草原辽阔,是天然的牧场。西汉时期,昭苏是乌孙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时,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都曾在昭苏留下过历史痕迹。清代,昭苏地区归伊犁将军管辖,是边防要地。
特克斯县古称及历史
特克斯县因八卦布局而闻名。历史上,特克斯是塞人、月氏、乌孙等民族的游牧之地。乌孙国时期,特克斯河谷是乌孙人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在清朝时期,特克斯归伊犁将军管辖。特克斯县的八卦城始建于1936年,是根据《周易》八卦方位设计建成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
尼勒克县古称及历史
尼勒克县在古代同样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早期塞人、月氏等民族在此活动,后来乌孙国兴起,尼勒克成为乌孙的领地。唐代,尼勒克地区属于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清朝时期,尼勒克归伊犁将军统辖,是伊犁地区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
伊犁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代的游牧民族到后来的屯垦戍边,从乌孙国的繁荣到清朝的统一治理,历经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古称见证了伊犁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变,是研究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