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商会花石湘莲产业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莲商会[已注销]2 2022-05-25 17:15:12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振宇

湘潭是湘莲原产地,湘潭县花石镇是全国最大的莲子加工、贸易中心。

湘莲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与瓶颈。记者多次深入花石进行采访调查,写出了新闻调查《花石湘莲产业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引子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莲子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0万亩左右,年产商品莲子30万吨左右。

湘潭作为湘莲的原产地,湘莲种植区以湘潭县的花石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种植面积约为10万亩左右,年产莲子约1.5万吨;另外,花石一带的莲农远赴本省洞庭湖区和湖北、江西等省租地种莲,每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两者相加达80万亩。由此可见,湘潭人(花石及周边乡镇为主)在全国湘莲种植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仅湘潭是湘莲的原产地,同时湘潭县还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湘莲之乡”。湘潭花石湘莲市场更是全国最大的莲子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年交易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60%以上。

目前,花石镇共有湘莲产业相关工商注册企业(经营主体)600多家,湘莲加工贸易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及以上企业38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综合生产总值达100亿元左右。

因莲而兴的花石镇,湘莲产业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支柱产业。

花石湘莲产业在稳步发展的路上,同样遇到了不少困惑和瓶颈。

困惑与瓶颈

种植面积难以稳定甚至萎缩

在谈到种植面积难以稳定甚至萎缩这一问题时,花石湘莲产业协会负责人道出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几大原因。

首先是受土壤、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当地种植的莲子产量难突破。如在洞庭湖区和湖北、江西等地莲子亩产可过100-150公斤,而在当地亩产仅有75公斤上下,达100公斤都很难,每亩产量差距达50公斤,产值差距超千元。

其次是洞庭湖区和湖北、江西等省的很多地方借大面积种植莲子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赏荷)的发展,为此政府通过对种植莲子的土地发放补贴的方式免去了土地的租金(花石等地土地租金为300-700元/年/亩),再加上当地劳动力相比湘潭便宜(日工价差距在100元左右),两者相加在一起,比较效益差距十分明显,每亩甚至多达千元。

三是本地适合莲子种植的河汊湖泊少,有限的耕地首先必须保证粮食生产,种过莲子的土地还必须适时轮作(不能连续多年种莲子以免出现病害而减产),湘莲种植面积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四是本地优势产品“寸三莲”的品牌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寸三莲”种植成本高、产量比太空莲等其他品种低,而“寸三莲”的品牌优势没有形成价格优势,市场价格与其他品种相差无几,莲农种植效益上不去,积极性也就提不起来。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湘潭本地种植湘莲效益比其他地区要低很多,遇上因灾减产或价格下降的情况还会出现亏损,所以相当一部分莲农宁肯背井离乡跑到外地去种莲也不愿留在本地,以致本地湘莲种植面积难以稳定甚至出现萎缩。

据了解,近几年湘潭人(以花石及周边地区为主)在洞庭湖区和湖北、江西等地种植莲子70万亩以上,是湘潭市常年种植面积的7倍以上。

加工业大而不强 向心力不断弱化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花石人就开始自研单一的脱壳、钻心、开边等湘莲加工机械,半机械化的加工设备与技术告别了纯手工加工的历史,成倍地提高了莲子加工效率。

莲子加工效率成倍提高的直接效果就是全国各地的莲子都集中到花石来加工,这也奠定了花石在全国莲子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地位,加工贸易国内所占比重最高时达到90%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在省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下,莲子加工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莲子加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在大大提高了莲子加工效率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规模化的莲子加工、贸易行业的规模企业,仅湘莲产业协会旗下的规模企业就达到了近40家。

莲子加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花石湘莲产业两头(产地和市场)在外,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生产经营者将莲子加工的全套设备和技术带到了莲子的产地,实现就地种植、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这样一来,许多莲子产地所产莲子就不再需要运到花石来加工销售了,因此导致花石莲子集散加工贸易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已由本世纪初的90%下降到了目前的60%左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产业链不长不强 销售模式单一

产业链不长不强:建链延链强链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湘莲产业作为花石乃至湘潭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县、镇两级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湘莲精深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说来产业链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湘莲加工及其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无法实现湘莲产业经济价值与效益最大化;二是产业开发仅停留在对莲子单一加工阶段,对莲花、莲叶、莲藕等的加工利用尚处于萌芽阶段,莲田里的产品除莲子外,其余均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被白白丢弃浪费,经济价值无从体现;三是尽管当地湘莲加工企业不少,但缺乏真正上规模、对行业具有引导性的标杆企业,这种局面很容易产生内耗而难以形成合力。

另外就是销售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花石莲子加工及贸易的规模比较大,但作为初加工产业,主要是为下游的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或成为大型超市的供货商,所以目前其市场销售模式仍以传统的供货贸易为主,占到总销售量的90%以上。这种大进大出销售模式讲究的是快进快销、薄利多销,甚至无利也销,利润并不高。

此外,目前花石湘莲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品牌塑造意识不强、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湘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

尝试与希望

为了突破湘莲产业发展的瓶颈,近两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花石镇按照“产业支撑有力、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湘莲产业为龙头、以“三特三产”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种植面积稳步扩规、加工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的湘莲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

“三特”凸显特色

“三特”是指以湘莲产业为特色的特色园区、以“寸三莲”为特色的湘莲特色产品名片和以互联网+为特色的特色营销模式。

为打造加快湘莲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花石镇启动了湘莲产业园(一期)项目的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厂房、仓储、冷链、物流等用房以及道路、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多个种植基地。旨在打造一个集湘莲种植、精深加工、储运贸易、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小而散、小而全的发展格局,实现基于专业分工合作的抱团发展、高质量发展,尽快形成新的拳头和核心竞争力来巩固和提升花石湘莲在业界的地位。

“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其实指的就是“寸三莲”。为有效控制品种退化、进一步提升“寸三莲”的品质和种植效益,打造“寸三莲”的特色品牌,湘潭县和花石镇做了很多的工作。通过不断精选,(“寸三莲”一号)原种纯度达99%,并形成了每年为莲农提供优质种藕40万支的能力(可供种2500亩大田),亩均增收2400元左右的能力。下一步将不断研发新的优良品种和供种能力,扩大“寸三莲”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擦亮“寸三莲”这一特色名片。

为跟紧时代潮流,改变单一的线下交易模式,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花石镇已着手培训电商人才、组建电商团队、搭建电商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销售模式。今年该镇已举办了两期电商直播带培训班、培训带货主播近100名,通过行政推动、宣传发动、培训促动,已经拥有了一支规模可观的电商人才队伍,为打破传统销售模式瓶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两年湘潭县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为改变湘莲及其产品单一的销售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产融合固链强基

三产融合是当下发展潮流和趋势,花石镇将湘莲特色小镇建设与三产融合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打造“湘莲种植——加工——贸易——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万亩湘莲高产示范基地为核心,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在提高湘莲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同时,积极尝试莲鱼、莲虾综合套养和莲油综合种植等全新模式,通过提升湘莲种植效益来提高农民种植湘莲的积极性,不仅稳定了湘莲种植面积,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二是通过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培育龙头企业来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目前已在莲蓉、莲子粉、莲子酒等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批省、市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新的企业不断加入,目前已形成了年产值近30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做大做强一、二产业的同时,花石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花石已成为长株潭及周边地区的赏荷胜地。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