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啥造得出电池,却造不出新能源车?”
最近和老乡闲聊,听到这么一句扎心的话。咱四川作为动力电池“大粮仓”,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都从这儿产出,可街头跑的新能源车,本地产的却没几辆。这就像地里长满稻谷,却要靠外地运米下锅,实在憋屈。
一、新能源车“蛋糕”越做越大,四川却在掉队?
今年一季度的全国新能源汽车数据一公布,可把人惊着了——短短三个月,产销量直接飙到300多万辆,同比涨了快一半!可翻翻四川的账本,本地产的新能源车屈指可数。这就好比全班都跑步前进,咱四川却在慢悠悠散步。
二、吉利与四川的“二度携手”
说到新能源车,绕不开吉利。这位汽车界的“拼命三郎”早在1997年就盯上四川,收购本地车企搞客车面包车,2007年更是直接杀进成都搞整车项目。去年双方又签战略协议,李书福拍着胸脯说:“投资四川,选对了!”这次省委书记、省长亲自会见,可见四川是铁了心要搞新能源车。
三、政策红包雨砸下来,四川要下血本
光说不练假把式。今年四川甩出大招:
“真金白银”砸研发:车企研发中心扎根四川,给钱给地给政策。
“全员换电”闹革命:公务车、国企车率先换新能源,路上跑的全换成绿牌车。
“绿灯一路开到底”:新能源车随便开,再也不用怕尾号限行。
这些政策听着就带劲,就像给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四、“世运效应”背后的玄机
就在会见当天,吉利直接把新能源车开进成都世运会。这招妙啊!全球赛事就是活广告,四川新能源车借着东风,直接闯进国际市场。这和当年北京奥运会让鸟巢、水立方走向世界一个道理。
五、四川为啥必须拼新能源车?
咱四川坐拥宁德时代这样的大客户,可不能只当“电池仓库”。新能源汽车是下一个风口,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抓住就是赚到。再说了,新能源车带起来的产业链,能养活多少工厂、创造多少就业?这账谁都会算。
六、未来可期,但问题也不少
虽说政策有了,合作也谈了,但要让新能源车真正在四川落地开花,还得解决几个“老大难”:
供应链短板:造车不是光有电池就行,电控、智能驾驶这些核心技术还得啃下硬骨头。
人才荒:懂新能源的人才都往北上广跑,四川得想辙把人留住。
品牌认可度:消费者买新能源车,品牌信任度很重要,四川车得拿出硬实力。
七、从“跟跑”到“并跑”,四川还有多远?
浙江吉利这次重返四川,看中的不只是政策优惠,更是四川的产业潜力。就像种地要选好种子,四川这片“土壤”能否培育出本土新能源车品牌,得看接下来几年的动作。
【结语】
新能源车的江湖风起云涌,四川这匹“黑马”能否跑出加速度?且看这盘棋如何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