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村居抒怀,吟诵一首七律,看似岁月静好,其实却暗藏玄机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27 08:07:15

经历了尘世的辛苦奔波,感受过宦海的汹涌波涛,很多骚客雅士开始厌倦羁旅生涯,反而愿意回归自然。清涧旁的白鹭悠然地舒展尾羽,绿桑下的牛犊发出亲切的鸣叫,如此和谐的自然图画,让人感到心醉,又召唤着游子早日还乡。

晚唐社会动荡不定,无数才子报国无门。一位诗人离开闹市、外出避难,来到他早年曾经居住过的一个偏僻村庄,那里远离喧嚣,又无硝烟。才子顿时感到内心平静,于是赋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现出仕与隐的矛盾心情。下面一起欣赏:

虢州涧东村居作

晚唐 韦庄

东南骑马出郊坰,回首寒烟隔郡城。

清涧涨时翘鹭喜,绿桑疏处哺牛鸣。

儿童见少生于客,奴仆骄多倨似兄。

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

诗的大意是:骑马向着东南方驰往郊外,回首望去,郡城已被冷寂的烟霭阻隔。清澈的山涧开始涨水,白鹭欢快地翘起尾羽;翠绿的桑林尽显疏朗,耳畔不时传来母牛的鸣叫。

村里儿童因为很少碰见外人,他们将我当成陌生客人;家里的奴仆骄纵无礼,如同兄长一般严厉。试着眺望广阔的田园,总算感到稍许适宜,只见满畦秋稻,长势齐整。

晚唐战乱频发,诗人辗转多地,曾暂居虢州涧东的乡村。虢州地处黄河与洛水之间,虽然远离烽火,但也尽显一派衰败景象。韦庄通过描绘村居生活,展现了清涧鹭鸟、绿桑牛鸣的田园宁静。作者借景抒怀,表达出一份适意心情,同时又暗含对民生凋敝的隐忧,以及对迷茫前路的焦虑。

开篇交代诗人离开京城、前往孤村之事,"东南骑马出郊坰,回首寒烟隔郡城。"为了躲避战乱,诗人急匆匆地在郊野策马驰骋,表现出一种近乎狼狈的模样。一个“寒”字,点出秋日郊外寒意袭人的氛围,又暗指诗人内心无比凄冷的心境,颇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渴望。

"清涧涨时翘鹭喜,绿桑疏处哺牛鸣",颔联可谓清词丽句。清澈的溪流,翠绿的桑树,欣喜的白鹭,辛勤的老牛,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迷人的田园画面。诗人跳下马鞍,驻足观赏,顿时感到无比惬意和轻松,仿佛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

“疏处”二字,暗指战乱不停,导致了很多人背井离乡。另一位晚唐诗人杜荀鹤曾有诗句"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韦庄在此也委婉地表达出相近的含义。虽然虢州涧东村相对封闭,但是村庄的天空上,也会经常弥漫着阵阵硝烟。

颈联转而描写人物活动,"儿童见少生于客,奴仆骄多倨似兄。"当天真的孩子们将归乡游子视为陌生客人,意味着传统乡村的封闭性被打破,但又并非源于正常交往,而是迫于生存危机的流离失所,同时也意味着战乱,导致了百姓不得不四处迁移。

奴仆本应恭敬俯首,此时竟然傲慢得如同主人的兄长,这种主仆关系的颠倒,让作者感到唏嘘不已。如此反常现象,也映照出儒家纲常伦理在动荡时局中的摇摇欲坠,字里行间尽显诗人对礼崩乐坏的痛心与焦虑。

"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结尾意在言外。诗人经历了很多坎坷和磨难之后,此时已经显得焦头烂额,于是便试图说服自己,应该平静地接受眼前的生活,即使日子平淡、艰辛,总比漂泊无依要安稳、幸福。

韦庄村居抒怀,吟诵一首七律,看似岁月静好,其实却暗藏玄机。相较于白鹭的灵动、牛鸣的鲜活,稻田的齐整则呈现出农耕生活的有序,也委婉地道出诗人略显压抑的心情。诗人借此表明,东村只是徘徊中的一个驿站,而非最终的心灵归所,才子有一天必将重新走出村庄,追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0 阅读:58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