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下的病态发现:资本寒冬后的劳资矛盾

屎壳郎刘 2019-04-25 00:30:00

曾几何时,“996”只是互联网内部“程序猿”这一行的的专属吐槽,不知何时已经扩散成了各行业的吐槽,让演变成为社会上的“吐槽大会”时成功登上热搜榜。更行业吐槽“996”过去一段时间了,后续的跟进变少了,或许大家都默许了,这一吐槽可能就会以不了了之收场。这并不是小编在说大话或者妄加猜测,在网友们吐槽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我大致把这些网友分为五类来进行探讨,觉得不合适或者需要补充的可在下方留言批评指正。

第一类人,牢骚式吐槽。主要是由“程序猿”这种常年深耕IT行业的人发出,常年加班但没有加班费,他们用发牢骚的口吻来吐槽自己的工作模式,他们的本意是对现状的一些不满,不过成为现在舆论关注的热点或许是他们并没有预想到的。

第二类人,情绪化发泄吐槽。当看到很多人在吐槽“996”后,处于“同病相怜”的状态,这类人将自己的吐槽变成讨伐式的情绪宣泄。他们痛斥无薪加班、揭露公司裁员内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来引起人群看客中的共鸣。

第三类人,吃瓜群众。当“996”成为社会舆情热点之话题,加上现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吃瓜群众习惯性的拿起手机转发、点赞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效果。看似讨论的很起劲,基板上都是拿着马扎当看客的多,他们就像看看这事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至于能不能引起实质性的效果就不关心了,典型的“杀君马者道旁儿”。

第四种人,窃喜中带着嘲讽。因为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演讲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去宣传自己的“奋斗史”“梦想情怀”等心灵鸡汤。但这次他们却遭遇了“滑铁卢”,这次作为曾经被推上神坛的大师、导师,他们的鸡汤第一次在大众面前失去作用,这种快速的人设崩塌、极具颠覆的反转,再一次满足了围观大众的胃口,暗地里嘲笑这些所谓的导师成了一时的心头之快—“你也有今天啊!”,进而“996”再次被推上热搜。

第五种人,走流量助威团。现在自媒体十分发达,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给你渲染成风涛波浪。自媒体人喜欢的就是用小人物的悲情或大人物的出丑,来换取看客的眼球和流量。“996”的话题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这一舆情适合各路人的胃口,绝对是流量型热点,在自媒体的“帮助”下“996”迅速成为社会舆情热点话题。

但看完这五种人对“996”存在的心态后,你是否觉得“996”不单纯是一个社会话题。那么真正引起“996”事件的背景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呢?我认为促成“996”事件的主要背景有三点。

第一、国内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发展了20多年,高速发展期已过瓶颈期来临,互联网市场的红利减退,各企业开始裁员并放缓薪资涨幅力度,让员工的不满情绪积压到顶峰然后爆发。

第二、企业员工的权利意识增强,不再是一味的猛冲猛干,他们开始在健康、家庭和工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对高阶需求有增无减。

第三、社会对个人通过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心理预期严重下降。

三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将一句牢骚演变成了一个社会舆情热点话题。怎么解决呢?说实话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参阅,不合理地方还请指教。

从国家层面上说,需要重点对企业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形成一种能者有为的氛围。企业方面上说,首先就要改善工作环境,调整企业薪酬制度,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个人层面上说,要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来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

“996”爆发并非偶然,资本占有者和雇佣者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但不代表政府就可以没有作为。面对社会舆情积极的通过立法等条件限制资本的任性,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员工可以得到法律上的支持,这对于稳定舆情和社会的稳定是非常必要的。

0 阅读:0

屎壳郎刘

简介:你可以不优秀但不能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