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提醒童小鹏:福州军区的东西别拿,童小鹏反驳:拿了也没啥

独钓一江秋 2025-04-22 16:29:34

【前言】

谁能料到,就连总理办公室主任,也会因为芝麻绿豆大的事儿,跟周总理唱起反调来?

【他来到周恩来总理身边】

1958年4月份,童小鹏被调到了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当主任,这次调动是从中央统战部过来的,他又一次有机会在周总理身旁工作。

童大鹏后来有了个新名字,叫童小鹏。原因嘛,就是因为他个子比周围人矮不少,大家伙儿都爱亲切地喊他“小鹏,小鹏”。叫着叫着,这“童小鹏”就成了他的新名字。听说啊,因为这身高,童小鹏还曾经演过宋美龄呢。这事儿后来传到了邓颖超耳朵里,邓颖超还逗他说:“哟,你这是我的‘妹妹’呀!”

童小鹏虽然个子不高,但绝对是部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猛将。他走完长征到达陕北,紧接着就成了红军大学的首批学员,那时候林彪是那里的校长。

大学毕业后,童小鹏进了中央军委的大门,他主要负责协助叶子龙校对电报文稿。因为这个缘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给毛泽东秘书打下手的人”。

那时候,机要科里头的人大多数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家里头穷,书也没念过几天。这样一来,童小鹏在机要科里头,就算是挺有学问的了,成了大伙儿眼里的“文化人”。

中央决定派周总理去西安处理事变,童小鹏自告奋勇,要求一起去当电报翻译员。

琢磨了一阵子,周总理点头同意了,直接对他说:“你在机要科里算是文化挺不错的,这个任务你去最合适。到了那边,可得好好干,别让大家对你的信任和期望落空了啊。”

打从那会儿起,他就一直跟在周总理身边。

1958年的时候,齐燕铭觉得总理办公室里缺了个懂统战工作、有相关经验的帮手。因为齐燕铭是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对童小鹏挺熟悉,所以他觉得童小鹏挺合适这个位置的。

齐燕铭跟李维汉聊了自己的想法,李维汉点头答应了。接着,他俩就去找童小鹏,想问问他的看法。

童小鹏接到通知后说:“总理办公室的活儿可不轻,我自个儿琢磨着,按我这能耐,怕是挑不起这大梁。不过,要是组织上真看重我,让我上,那我肯定二话不说,听从指挥。”

于是,童小鹏搬进了西花厅安顿下来。

搬到西花厅居住后,童小鹏和周总理一家来往就频繁了。在和周总理相处的日子里,童小鹏对周总理的个人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

在那三年艰难的日子里,每次要外出公差前,周总理都会反复跟工作人员说,到了地方千万别乱买东西。

以前东西都得按计划供应,周总理觉得,要是你多买了些,那地方上的物资就少了,本来经济就不宽裕,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再多占一份,这不是给老百姓的生活添堵嘛。

除了告诉手下的人要怎么做,周总理自己也是个好榜样。要是他坐车去办点个人的小事,像去剪个头,或者跟客人一起吃个饭,这种时候,周总理都是自己掏钱付车费,不让人家公家出钱。

周总理对地方送的礼品物资,从来都不肯收,他还特地定了条规矩:只要是能退的东西,都得退回去,实在退不了的,那就得按价给钱。

那天,童小鹏的好朋友龙飞虎,他以前给周总理当过警卫副官,特意从部队弄来了两只樟木箱子。他说,这样周总理和邓颖超的衣服就不会被虫子给啃坏了。

他特意安排将部队工厂做的两个樟木箱子用火车发到北京,其中一个给周总理和邓颖超,另一个则给童小鹏。

因为是老战友的心意,而且周总理夫妇也确实用得上那个箱子,所以童小鹏就收下了。他觉得这箱子挺实用的,算是生活里少不了的东西,收下也挺合适。

周总理听说了龙飞虎送箱子的事儿,就把童小鹏叫了过来,特别叮嘱他:“福州军区那边送来的东西,你可千万别收。我知道龙飞虎现在是福州军区的后勤部长,你替我向他表达谢意,然后直接把东西给退回去。”

听到这话,童小鹏直接回应:“其实拿了也没啥大不了的,毕竟这两只樟木箱子是他费了好大劲送过来的,特别实用,能放好多衣料呢!再说,要是退回去也挺折腾的,咱直接按市面上的价格给他钱不就得了?”

童小鹏的建议被周总理果断拒绝了,周总理严厉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贪心呢?从哪拿的,赶紧给我放回哪去!”

童小鹏没别的法子,只能按照吩咐,把那两个樟木箱子重新送回福州去。他还特地给龙飞虎写了封信,跟他说,别再寄东西过来了。

之后,童小鹏从周总理的卫士高振普那儿得知了不少关于周总理的事儿。

那年春季,周总理前往杭州参加会议,正巧碰上那边蔬菜新鲜上市的时候。那时候啊,北方的种菜手艺跟南方比起来确实有些差距,再加上南方天气暖和,能种的菜品种类也比北方丰富多了。

地方接待部门的负责人知晓情况后,心里惦记着领导和工作人员,就琢磨着给领导带点蔬菜回去,让大家都能尝尝鲜。

作为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心里都清楚周总理立的那些规矩。出门在外办事的时候,绝对不能给地方上找麻烦。因此,他们跟地方领导说了谢谢,但就是没要那两大筐已经备好的蔬菜。

谁能想到,杭州的朋友们竟然亲自把菜送上了飞机。他们反复说明,这些菜不只是给周总理准备的,而且也不是免费赠送的,相应的发票早就准备好了。

碰到这种情况,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没办法再推辞,就只好把这些菜肴带回北京。之后呢,他们就送到了警卫局的一个物资分发处,再分发给其他领导,让大家一起尝尝。

吃饭时,西花厅的工作人员专门跟周总理讲明了情况:“这些菜肴的费用已经结算清了,再者,周总理和邓颖超女士那边也就只有一份。”

听到这话,周总理神情庄重地说:“以后哪怕碰到类似情况,也绝对不能允许。这样做会带来负面影响。你们得明白,总理和市民本质上没啥两样。如果我不是总理,能享受这种待遇吗?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吗?北京市民还能吃上这么美味的饭菜吗?”

周总理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员工都安静了下来。周总理说得在理,而且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哪怕像是送菜这样的日常小事,他都能和老百姓扯上关系,把自己当成大家中的一员。

童小鹏听完高振普讲述的这件事后,对周总理更加敬佩了。他回想起周总理以前对他们的教诲:在我这儿,谁也别指望着当官,只有老老实实给人民当差才行。

周总理的那些平常日子,处处都彰显着他为人清廉、生活简朴的高尚品德。他的每个小细节,都能看出他不贪污、不奢侈的好品质。

【童小鹏在西花厅的热闹生活】

童小鹏夫妇在国务院西花厅的家里,有三个孩子一块住着,他们分别是童丹宁、童非非和童理宁。

童小鹏打小就特爱动,整天嬉嬉笑笑,闹个不停。他教育小孩的方式,主要就是图个乐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他对孩子们总是笑眯眯的,就算孩子们偶尔犯错,他也从不大声训斥,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和童小鹏一起玩。

童非非在小学时,跟陈珊珊、石小林是同班同学,还在同一个学习小组。放学后,他们会约着一块去童小鹏家做作业。有时候,童小鹏会突然回家,瞅瞅他们有没有专心学习。

孩子们对童小鹏的突击检查心有不甘,淘气的童非非脑子一转,想了个恶作剧:他搬来个大水盆,搁在家门里头。一听见童小鹏回来的脚步声,几个小家伙赶紧把灯一黑,嗖的一下全钻床底下了。啥也不知道的童小鹏一推门,两只脚猛地就踏进了那满满当当的水盆里。

经历了这事儿,童小鹏懂了,孩子们其实不希望他时不时来检查。明白了孩子们的小心思,童小鹏就不再搞突然袭击了。孩子们敢跟老爸开这种玩笑,足以说明他们父子间的关系有多铁。

2007年的时候,童小鹏因为癌症到了晚期,在北京离开了人世,那时候他已经93岁了。

他离世后,原本骨灰是要安置在八宝山的。但童小鹏生前有个愿望,就是百年之后能回到红岩,那个他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他的孩子们就按照童小鹏的这个心愿,把他送回了红岩。这样,童小鹏和他的妻子紫非就永远在红岩长眠了。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