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旅顺,山东威海,到福建马尾,为何003国产电磁航母要命名为福建舰

制度开门 2022-06-17 14:32:43

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1881年,李鸿章奏准“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 ,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如果说辽宁舰与山东舰的命名来源于北洋水师先后建立的两大基地,那么福建舰来源于福建在中国海军史上的地位,除了建立最早的福建水师之外,还有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创办,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世界各国海军都是一只重技术追求传承与历史的军种。从北洋水师的辽宁抚顺,山东威海,到南洋水师的福建马尾,代表着是一段中国海军百年发展历程。

福建船政学堂在历史中的地位

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教育机构, 目前来看属于职业技术性的高等专业专科学校,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角色之一。近些年有许多关于福建船政学堂的研究, 其中部分研究认为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正式开学时间在1867年, 无论是在倡议还是创办方面, 福建船政学堂均早于京师同文馆。在专业的设置方面, 京师同文馆并没有区分专业, 学习课程相同, 只是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侧重修学部分课程, 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允许免修外语。

福建船政学堂则是划分为前、后学堂, 前学堂需要修学法语, 设置相关的专业教育课程;之后的学堂教学便是以英语为主, 同时附带驾驶、管轮等教学内容, 并在教学之后加入绘制等相关专业, 以培养轮机的设计人才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后再附设了船厂工人业余培训的课程。这些课程非常符合近代高等教育的科目划分体系, 同时专业培训方面也具备明显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方面, 福建船政学堂不同专业都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其中外语、算术、平面几何等课程也属于必修的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 在一些基础性课程方面基本相同, 但是在具体的专业技术以及能力培训方面并不相同。

例如, 制造专业的教育重点在于机械原理、微积分以及物理原理等, 同时在教学之后还会加入实习性的课程;而绘制专业的教学内容则以制图、几何绘画以及轮机的设计等为主。不同专业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基本相同, 但是在理论学习3年之后都需要参与实训学习, 这也与我国目前的专业教育有着高度相符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确, 福建船政学堂不仅在创办时间上比较早, 同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上有着许多的优势和特征, 非常符合19世纪的近代性质高等教育特征。

所以, 从这一层面上理解, 福建船政学堂也可以作为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虽然天津中西学堂、京师大学堂有着头等学堂、第一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地位, 具备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是, 在更重要的历史影响方面, 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以及对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积极作用, 福建船政学堂在建设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与它们相比有着比较突出的价值和作用, 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加突出。

福建船政学堂所呈现的影响教育体制

福建船政学堂的体制和办学模式不仅为后续清末的高等实业学堂和军事、政治等学堂树立了榜样, 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些措施经验对于当下的办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在办学思路方面, 福建船政学堂因洋务派大臣倡议而办, 而洋务运动则是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原则, 最先意识到西方有用的长技为“坚船利炮”, 同时涉及到邮电、铁路、冶炼以及采矿等。

在当时, 不同地区均开创了造船厂与机器局, 其中涉及到大量外国进口机器, 并聘请洋人进行制造。就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而言, 其明确提出了借助制造轮船的方式培养中国的造船和驾驶人才, 并实现自立自强。

船政局开办的同时还涉及到了铁厂、船厂, 但是在生产之前学堂就已经开始招生。由此可见, 当时对福建船政学堂的重视度相当高。福建船政学堂开创的初期有比较多的阻力, 内有顽固派的满汉大臣, 外则总税务司、福州税务司等仍有非议, 他们所坚持的思想是“造船不如买船省费”“试造之船, 势必不及洋来惯造之坚”。

当时由左宗棠推荐的大臣沈葆桢坚持着“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教育理念, 认为造船并不是非常重要, 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造船、如何驾驶, 如果缺少合格、严谨以及训练有素的学生, 那么所有的金钱都将被浪费。对此, 福建船政学堂中所有的实习、课程以及奖励, 都是以人才的培养为核心, 定位准确, 成绩突出。

育才作用

福建船政学堂从1867年创办到1907年停招,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由海军部接班改组成为三所独立的学校, 之后的多年间, 学生数百名。从当前来看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从整体影响来看, 这一批学生对于我国近代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涉及到了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 他们担任的职位也比较重要, 如船政要职、经济建设中造船铁路人才以及教育部门的翻译外交官等。另外, 我国近代史中詹天佑、萨镇冰、严复等人都来源于福建船政学堂, 这些人所做出的贡献都足以证明福建船政学堂的人才培养价值。

在文化教学方面, 福建船政学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西方的教学理念中引入的, 文化的教学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也比较突出。福建船政学堂中的洋教司虽然在合同期满之后回国了, 但是许多的毕业生、留学生都能够及时承担教学职责, 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教学还邀请了大量的毕业生作为教习, 如蒋超英担任了江南水师的学堂总办。另外, 还有大量的毕业生在福建和其他沿海地区担任高等学堂、军事学堂的教师。

福建船政学堂的专业包含海军与造船, 其造就的人才不仅有军事人才、造船专家, 同时还有实业、科技、文教等人才, 他们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能和课程体系的广泛性有着直接关联, 生源大多数具备较为理想的基础,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面广, 可以更好地融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中西文化交流

福建船政学堂所创建的课程按学科可以划分为不同专业, 同时其中还涉及到了必修的外语教育, 不同科目所采用的教材原文以及译文都是来源于西方, 早期的教习、工程师等也是从英国、法国等国家聘请。洋监督日意格在船政局的创办中非常热心, 之后还率领了一批学堂学生赴美, 运用多种关系为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这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很大贡献。当时洋教习的每月薪酬为200两白银, 比本国的教习高出10倍, 聘期满后会一次性拨出6万两白银的巨款。因日意格做事始终如一、经营调度极费苦心, 额外拨出了1.2万两白银酬谢他, 清政府还奖励了他“一品衔”的赏赐, 这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之一。

(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制度开门”。资料来源:吴小瑜,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6))

0 阅读: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