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打侦察气球,中国才是专家,那年中国空军击落侦察气球的那些事

是勇敢的永 2025-04-23 15:20:00

冷战期间,美国持续采用多种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空中监视。他们不仅派出U-2和SR-71这类高速侦察机执行任务,还动用了高空气球作为侦查工具。然而,在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被苏联导弹击落后,美国调整了策略,不再派遣有人驾驶的飞机进入苏联领空,转而使用无人机和气球来完成侦察工作。

最初的高空气球缺乏推进系统,主要依靠自然气流进行飞行。这些气球能够在海拔10至3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进入平流层后便借助西风气流横跨欧亚大陆。在此过程中,它们对东欧地区、苏联领土以及中国境内的特定目标实施了侦察任务。这种飞行方式使得气球能够在不使用任何动力的情况下,完成大范围的空中监测活动。

气球因其雷达信号微弱,难以被探测到。即便被雷达捕捉,由于它飞行的高度远超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极限射程,也很难被有效击落。就算成功击落,气球的制造成本低廉,不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被俘,因此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此外,使用气球还能在必要时轻松推卸责任,避免复杂的外交纠纷。

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56年初至1977年的二十年间,苏联防空部队共发现4112个高空气球,但成功拦截的仅有793个。实际上,美国及其盟友释放的气球数量远超苏联的记录。数据显示,美国每年至少投放600余个气球,其中海军负责300个,空军150个,剩下的则由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部署。此外,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在内的北约成员国也在持续进行类似的气球侦察活动。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长期以来成为侦察气球的主要目标,频繁遭受其侵扰。因此,苏联空军和防空军在拦截气球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尽管当时苏联航空兵装备了比中国更为先进的战斗机,如米格-21比斯、苏-15TM和雅克-28P,甚至拥有图-128这种强大的截击机,但在应对气球时仍感到力不从心。

从西欧升空的气球,经过苏联领空后,大多会进入中国境内,最终抵达太平洋区域由美国回收。鉴于这一情况,我国对拦截空飘气球高度重视。早在1956年,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就明确下令,要求坚决击落任何入侵的气球。为了落实这一命令,空军各部门迅速展开行动,深入研究美方和台湾地区施放的气球活动规律和特征,同时强化了空中监控网络的建设。此外,歼击机部队还专门组建了精锐的气球拦截小组,各级指挥机构也设立了固定的指挥团队。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那时我们使用的歼-5和歼-6战机,其最大飞行高度根本够不着气球的航线。飞行员们常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从上方掠过,束手无策。

经过多次实践,我空军部队总结出一套对付气球的独特战术。具体操作是:先推测气球的飞行轨迹,让战斗机提前升空,在目标空域附近盘旋,逐步提升速度。当气球进入拦截区域时,战机迅速加大推力,急速爬升,利用动能转化为高度,直扑气球。在战机达到最大飞行高度时,向气球发起攻击。

这种战术对飞行员来说挑战巨大。首先,由于飞机性能的限制,一旦超过最大飞行高度,发动机就会因为缺氧而出现喘振,导致飞机剧烈晃动,严重影响瞄准,严重时甚至可能熄火,威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因此,飞行员不仅需要丰富的飞行经验和应对突发状况的技术,还必须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其次,即使飞行员成功将飞机提升到足以攻击气球的高度,精准击毁气球依然非常困难。气球的飞行完全依赖风力,而高空的风力和方向难以预测,气球的轨迹随时可能改变,即便上一刻瞄准了,下一刻气球可能已经偏离。此外,飞机在超高空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留给飞行员的机会窗口极为有限。

高空气球体积庞大,内部填充惰性气体,其柔性气囊即使被炮弹击中,通常也不会引爆。要击落它,往往需要多次命中。此外,战斗机的飞行速度极快,射击后必须迅速撤离,否则可能被气球碎片缠绕或吸入,威胁飞行安全。因此,尽管空军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接下来,我们回顾几起中国空军拦截气球的实战案例。首先,1954年10月,一架中国空军战斗机在山东沿海发现并击落了一个不明国籍的高空侦察气球。随后,1956年8月,中国空军在辽宁上空再次成功拦截并击落了一个疑似用于侦察的气球。此外,1958年11月,中国空军在福建沿海区域又发现并击落了一个高空侦察气球。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快速反应能力,也体现了其对领空安全的严密监控。通过这些实战经验,中国空军不断提升了拦截高空目标的战术和技术水平。

代尚贵作为111团的指挥官,此刻心情十分焦急。他观察到气球正逐渐飘向远方,而团内负责击落气球的队伍中,仅剩宋占富还未行动。为了确保不耽误最佳行动时机,他迅速下达命令,要求宋占富立即执行任务。

正在用餐的宋占富迅速放下碗筷,驾驶歼6战机紧急起飞。升空不久,他便听到团长代尚贵通过指挥所发出的指令:“西北方向,时速1200公里,高度9000米!”宋占富按照指示,操控战机飞向博斯腾湖库鲁克山区域。抵达目标空域后,他在塔里木盆地上空自东向西展开搜索,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仍未发现气球的踪迹。随后,他根据指挥所的命令,将战机升至1万米高空再次进行搜索,依然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宋占富只得准备返航。

正当宋占富打算返航时,他突然注意到西斜的太阳映照下,远处有个亮晶晶的白点。他估算了一下,距离大概41公里,追上去也就两三分钟的事。可偏偏这时,油表警报响了。宋占富心里清楚,如果现在掉头回去,可能就错过这次机会了。他决定豁出去了,哪怕油不够返航,也要把这个气球打下来,绝不能让目标溜走。

宋占富立即启动加力装置,迅速追赶气球。随着歼-6与气球的距离逐渐拉近,他并未急于在进入30毫米机炮射程时开火,而是冷静地调整飞行姿态。直到双方距离缩短至190米,他才果断按下射击按钮。炮弹精准命中气球,气囊瞬间破裂,气球迅速瘪塌,连带外部挂载物一同坠落。

宋占富迅速驾驶歼-6脱离险境,但左发动机吸入了气囊爆炸的碎片,导致高空氧气不足,一台发动机突然熄火。紧接着,右发动机也出现喘振,推力骤降,机身剧烈抖动,飞机从万米高空急速下坠。宋占富冷静应对,竭力操控急速下降的战机,防止陷入尾旋。他稳住飞机,果断关闭右发动机,依靠滑翔向机场方向前进。发动机停转后,电力完全中断,宋占富与基地失去联系。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沉稳的心理素质,他成功将失去动力的战机滑翔至机场上空。随后,他瞄准跑道,强行启动尚能工作的右发动机,发动机启动后冒出浓烟。最终,宋占富依靠过硬的飞行技能,成功将飞机降落在跑道上,圆满完成了拦截任务。

1974年5月15日早上9点,北京军区空军的雷达系统捕捉到一个可疑的间谍气球。负责保卫京津地区的空10军迅速下达指令,派出“打气球小分队”进行拦截。然而,先后投入战斗的两架歼-6战斗机尽管倾尽全力,发射了所有炮弹,却未能成功击落气球。

董培驾驶第三架歼-6战机再次逼近气球,在约1000米处按计划进行了几次点射。然而,由于战机在极限高度飞行时产生的剧烈震动和高空气流干扰,炮弹未能击中目标。通过这次尝试,董培明白了前两位飞行员未能成功的原因。他意识到,如果继续按照既定方案执行,即便耗尽所有弹药也可能无法完成任务。

董培一边驾驶飞机尾随气球,一边迅速思考如何发起进攻。他围绕气球盘旋数圈,仔细判断其移动速度和路径,最终决定将射击距离拉近至400米,并将单发射击改为三炮同时开火。为了把握最佳时机,他未等地面指挥部的指示,果断展开攻击。在距离目标400米处,他三炮齐发,成功击毁气球。气球的残骸及其携带的侦察设备一同坠落在我国领土内,目前这些物品被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供人参观。

尽管装备了先进的空对空导弹,但拦截气球的行动并非总能成功。空3师的一架歼7战斗机携带了两枚霹雳-2导弹执行任务,但由于飞行员过于急切且忽略了高空环境的影响,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在强烈阳光的干扰下失效,两枚导弹均未命中目标。随后,飞行员改用30毫米机炮进行攻击,但发射了200发炮弹后仍未击中气球。在连续失败后,飞行员情绪失控,试图直接撞击气球,但未能成功,反而导致发动机在高空熄火,最终飞机失控坠毁。

周恩来总理明确要求空军部队迅速总结过往行动中的不足,并采取果断措施,对任何进入我国领空的侦察气球进行有效拦截和摧毁。

根据总理的部署,1975年8月1日至9月1日,空军在北京、兰州、银川、上海和南京五个城市开展了大规模军事演练。此次行动中,空军释放了18个气球作为靶标,并调动了15个歼击机师的兵力,使用歼-5、歼-6和歼-7三种型号战机执行了146次模拟攻击任务。通过这次实战化训练,空军部队对气球目标的拦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956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期间,中国空军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并成功拦截了四架美国侦察气球。这些气球分别在西藏日喀则、新疆喀山口和河南鲁山上空出现。空军迅速采取行动,于11月1日当天将所有气球击落。一周后,即11月7日,总参谋部对参与此次行动的部队进行了表彰,并指示他们继续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

1975年,空军部队成功击落了美军和台湾方面释放的59个侦察及空飘气球,这一数字远超以往43个的记录。进入1976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台湾加大了对大陆的“心理战”气球投放力度。他们利用夏季高空的东风,从台湾和韩国释放大量气球。在短短一个半月内,从6月1日到7月16日,我军就监测到了275个空飘气球。经过各部队的积极拦截,当年共击落了81个台湾空飘气球。

1977年5月10日,总参谋部再次下达命令,要求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拦截从对岸飘入大陆的敌方空飘气球,并特别强调要防止气球进入北京和天津空域。当年,我军航空兵部队成功击落台湾当局释放的254个气球,有力打击了对方的挑衅行为,并总结出一套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战术,如结合航炮和57毫米火箭弹进行攻击。到了1978年,我军航空兵部队的战果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击落进入大陆上空的气球332个,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的总和。

经过多年实战锤炼,我国航空兵在对抗高空侦察气球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作战体系。从战术部署到指挥协调,从作战执行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实战中,航空兵部队屡次成功拦截敌方侦察气球,就连培养飞行员的航空院校也在训练中取得了击落气球的实战经验。这些战绩充分证明,在应对高空侦察气球这一领域,中国空军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专业能力无人能及。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永远强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