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租赁可换钱?“租机贷”:高利贷换个“衣服”你就不认识了?

照理 2025-04-15 13:42:39

无需抵押,快速到账,手机一租,资金即来。听起来怎么样,有人动心了吗?这是非法放贷又出新招。刚才我说这句话,在街边电线杆、QQ群、短视频里,你可能不止一次听到过。

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曝光了一个叫“人人租”的平台,有很多人在这上面租手机,遇到了各类问题,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都受到了侵害。而实际上一个月以前,上海首例 “租机放贷案”的判决,就撕开了这张看似包装成“金融创新”的假面具,露出了背后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这不仅是一起非法经营罪的典型案件,更是当前新型的金融犯罪。2024年,陈女士因急需用钱,就到一个可以租借手机的APP上套现。她原本以为她可以租几部手机换点现金,哪知最后竟欠下高达40余万元的“租金”,利滚利的速度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其实所谓“租机”不过是幌子,就是一个介质,你也可以理解为就没手机什么。

在平台与中介的包装下,陈女士名义上租了40多部手机,就相当于在平台借贷了18万元,但却欠了40多万。换句话说,她以每借1元,还2元多的代价被卷入了一场看似合法、实则高息的非法放贷游戏。这是一条系统化、流水线式的黑色利益链。嫌疑人戴某设立平台,开发App;中介吴某、秦某从微信群、短视频平台拉拢借款人;回收商负责将租来的手机变卖,这样,一个“资金来源伪装成商品租赁、借款合同伪装成租机协议”的黑色闭环就这样悄无声息运转起来。借款人既无抵押保障,也无资金风险评估,靠的是对他们“高频还款能力”的压榨。法院审计数据显示,戴某对外放贷的年化利率高达2520%,远超《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明确的利率红线,这不是放贷,这是收割。

戴某除了“商城”平台的线上放贷外,他还通过微信、银行账户线下放贷超过200万元,涉及40余人。案件中还有一个细节,令人不寒而栗,戴某电脑里保存着几千条公民个人敏感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连征信数据都被非法存储与“转卖”。这些信息从哪儿来?戴某交代,都是在“金融中介群”里淘来的,“小贷公司把筛选后的‘垃圾客户’数据共享到黑市,谁要谁拿”。看到了吗,在借贷黑市里,普通人的隐私数据早已成了“次级资产”,在灰色市场被多轮倒手,精准投喂。“租机放贷”模式并非戴某首创,早在几年前,在校园贷、现金贷整顿之后,他们就换个外衣,重新干起了这个勾当。

这起案件的结果,静安区检察院还将该案线索移送公益诉讼部门,并且要求戴某公开道歉并永久删除非法获取的信息。但这还不够。我们想要的是真正斩断非法放贷链条,从“前端防控”到“事后打击”,从金融科技平台到监管部门到用户自身,都要擦亮眼睛,要共严防死守那些披着各种外衣放贷者。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照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