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将介绍《“精耕细治”清潭中学综合交通优化》案例。
一、案例简介
清潭路片区占地1.85km²,人口达10万,是全市居住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清潭中学地处该片区中心,设有73个班级,在校学生3500余人,周边仅有一条清潭路(双向四车道)承担接送学及通勤需求,存在路段车流冲突、路口行车不畅、人车交织等问题。为此,常州交警开展深入调研,采取封闭机非隔离绿化带缺口、接送学期间交通管控、协调停车资源、路口渠化调整及信号配时优化等一系列措施,为广大市民营造出一个安全、顺畅、高效的通行环境。
清潭中学区位图
二、问题分析(一)路段随意掉头,机动车随意停车
清潭中学上下学时段和早晚高峰重叠,路段内车辆掉头影响大,校门口掉头车辆往往需倒车二次掉头,阻碍直行车辆正常通行。接学家长路侧随意停车占道,导致清潭路(木梳街至木梳路)变成双向单车道,严重干扰东西向过境车流,影响木梳路口南北向车流消散效率,易引发车流回溢。
随意掉头
随意停车
(二)非机动车通行秩序混乱
放学时段,有大量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通行,甚至逆行,加之清潭路两侧的绿化带开口较多,非机动车随意过街干扰正常通行,使得整体通行效率低、交通秩序乱。
校门口斑马线处人车交织
(三)清潭路木梳路口交通供需不平衡,交通混乱
学校周边道路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短时间内聚集的接送流量,而南北向只有一条双向两车道的木梳路,该道路在晚高峰期间车流不断,且有公交车通行,道路资源供需不匹配、不平衡使得学校周边道路拥堵加剧。
时空资源供需不匹配
通过分析研判该路口的流量,早晚高峰时段均以东西直行车辆为主;同时,东西直行有潮汐现象,早高峰以西向东进城为主,晚高峰以东向西出城为主。
路口高峰流向流量示意图
(四)受路段开口及公交停靠影响,车流连续性差
该路段共有9个机非隔离绿化带开口(路段南侧5个、路段北侧4个)。清潭中学周边有3个公交站台(东向西2个、西向东1个),尤其院街南门的公交站台距离木梳路口仅80米,使得机动车通行十分缓慢。
学校周边道路开口节点及公交站台
三、治理措施(一)优化思路
针对清潭中学周边道路存在的通行能力不足、车流通行效率低、人车交织等问题,常州交警对现状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制定总体优化思路。
总体优化思路
(二)优化措施
1)送学、放学期间临时交通管控
早高峰送学期间,在清潭路中央设置锥形桶,禁止机动车随意掉头;晚高峰放学期间,校门口设置隔离桩禁止非机动车停车,清潭路(木梳街至木梳路)全段禁止停车。
路段中央设锥桶
新增3套违停抓拍设备
2)封闭机非隔离绿化带缺口
为了防止接送学家长将非机动车随意停放在机动车道上以及非机动车随意过街影响干线通行等情况,使用护栏封闭学校周边的四处绿化带缺口,提升学校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和运行秩序。路段绿化带开口封闭
3)协调周边停车资源,解决停车难问题
构建校、警、企三方联动机制,对接学校周边的院街和五羊停车场,为接学家长提供短时间免费停车。特别是五羊停车场,对于接送学家长车辆每天可免费停车1小时。接学路线与配套停车诱导标志标牌
停车场西侧出入口位置调换
校警企三方联动机制
4)完善学生过街管理方案
降低学校门口道板坡度,引导接学家长非机动车停放至路侧道板上,避免占用非机动车道。家长占用非机动车道两侧接学(优化前)
降低道板坡度(优化后)
人行标志更新(优化后)
改造学校正门对面的绿化带,保障充足的过街空间;设置立体斑马线和礼让行人标线;增设行人过街横道标牌及爆闪灯。过街设施前后对比示意图
5)优化关键节点交通组织调整及配时
取消清潭路与木梳路南口的免费停车位,增设一条右转车道、一条非机动车道。清潭路与木梳路渠化调整前后对比
在清潭路与木梳路口增加南北向非机动车通行的单独信号灯相位,保障南北向非机动车先行,减少与机动车混行,提高通行效率;
在清潭路与江春路口增加东圆灯相位,保障接学机动车可顺利左转进入五羊停车场。
路口放行方式前后对比
四、实施效果方案实施后,有效缓解了路口西往东的车流回溢、进口道排队过长、校门口人车冲突、掉头车阻碍通行等问题,整体通行秩序及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清潭中学优化前后对比
高峰时段路口排队长度降低45%以上,拥堵时长降低25%,其中,南进口排队长度降低64%,优化效果显著。
木梳路口优化前后对比
优化后南向北车流顺畅
优化后东西方向车流连续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采取校警企三方联动机制,实施了封闭绿化带缺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秩序管理、设置隔离锥桶、学生过街管理及路口渠化调整等措施,对道路资源再分配,将清潭中学片区道路交通由“低效缓行”变成“高效有序”,再配合信号控制优化,达到提高清潭路通行秩序与提升路网整体效率的双重效果。
编辑|蔡 雁核发|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