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退了?人形机器人,2025最大的“科技泡沫”?真相来了!

莹莹评商业 2025-04-10 18:24:49

“一个机器人翻了个跟头,几十亿就到账了?”这不是段子,这是当下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真实写照!热得烫手,投得上头,钱烧得比火锅还旺。要说2025年什么最火?不是ChatGPT,不是电动车,而是——会走路、会翻跟头、不会干活的人形机器人!

投资圈最近流行一句话:“不投机器人,仿佛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朱啸虎一句话,犹如深水炸弹,炸醒了一屋子的“睁眼瞎”:

“人形机器人的客户都是CEO脑补出来的,压根没真实需求!”

打脸了,啪啪响,响得比机器人关节还硬。这句话,一下戳破了那层包装精美、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泡沫膜”。

你以为买机器人的是企业?错!是央企拿来表演的,是研究所拿去解剖的,是竞争对手买来“拆家”的!

更有意思的是,金沙江创投居然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不是跑路,这是清仓!

就像股市里一哥突然狂抛某股——不是怕它跌,而是知道它快玩完了。

你以为这泡沫是小打小闹?别天真了,过去3个月,这玩意已经融资几十亿,马上就要百亿了!高烧不退,投资人看的是幻想,不是逻辑;拼的是风口,不是落地。

谁在玩火,谁在赚钱?租金一天8000,机器人成“表演明星”!

让我们来一探这个圈子的“江湖真相”。

现在最赚钱的不是造机器人,而是——租机器人!

据实地调研:

租金:每天8000元

配操作员:再加1000元/天

需求:来自展会、直播、政府项目展示、企业表演

你没听错,机器人不是去工厂搬砖,不是去仓库拣货,而是“人模狗样”地出现在舞台中央,跳支舞、摆个造型,配个灯光,再来点AI配音,“科技范”就这?

某租赁公司老板直言:“租的比买的香,我们靠机器人表演,一年就回本,现在还排不上队呢!”

这就有点像网红经济时代的“流量明星”——看起来牛,但你真让它干活,它说:“哥是来走秀的。”

你说这不魔幻吗?

而且,视频里一个个翻跟头的机器人,其实都是排练好了的“节目”,一脱离控制人员和脚本,原地罢工都算勤快的。

人民网友评论也炸了锅:

网友@搬砖小王:“人形机器人这个产业,比我儿子补习班还烧钱。”

网友@老铁别走:“我现在怕的是,以后饭店服务员都被替代,结果端个菜还得收我8000租金!”

网友@科学怪人:“说白了,这跟以前街头耍猴的没区别,只是猴变成了铁的,花样多点。”

说得好,机器人翻个跟头,全民嗨翻天;真让它搬个快递,立马短路变铁蛋。

我们到底在追什么?是科技梦,还是集体“赛博幻觉”?

这时候,灵魂三问来了:

1. 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不会干活的机器人?

2. 它真能替代劳动力吗?

3. 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机器人时代了吗?

朱啸虎指出的“本质问题”是——没有客户,没有商业闭环,没有可复制场景。

说白了,这是一次科技与资本联手制造的“赛博乌托邦”,一场全员“沉浸式自嗨”。

但为啥还有人继续砸钱砸人?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信仰”和“面子”。

根据数据,目前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掌握全球63%的产业链

拥有全球最多的专利申请

是全世界唯一能实现“整机+核心部件自产”的国家

这不是吹,这是硬核实力。但问题是——核心技术不等于商业成功。

目前很多央企投资机器人,是为了“展示科技成果”,是为了证明“我们不比外国差”。听起来像极了当年“造芯热”,搞到最后满地鸡毛,一地芯片厂房转租办公楼。

专家建议:“国家支持科技创新没有错,但要回归本质,产业要商业化,产品要场景化,技术要可用。”

话糙理不糙——再炫酷的机器人,如果只能表演,不能干活,终究是“花瓶”。

这件事的启示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警惕“科技泡沫症”:

不要迷信风口,风大了猪也能飞,但也摔得惨;

不要盲目投资,投的不是未来,是幻想;

不要只看技术,要看场景、成本、落地能力。

有道是:“空中楼阁建得再高,也敌不过地基一松。”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政策层面要加强监管,识别伪创新;

媒体舆论要理性发声,防止“资本裹挟科技”;

公众要有科技素养,看到真相,而不是“特效”。

“机器人翻跟头的背后,是投资人打滚;科技梦走到半路,别让它变成资本的马戏团。”

你怎么看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是真科技,还是大忽悠?你愿意让它替你干活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我们一起聊聊这场“科幻电影”般的热闹!

0 阅读:1

莹莹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