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试设备在临床上的“成色”
2021年刚入秋,阎浩接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研究员左年明的一通电话。“他说想要试试用脑机接口技术诊疗抑郁症。”阎浩告诉《中国科学报》,脑机接口诊疗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已有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干预手段用于临床治疗。不过,之前这些技术只是外部设备对人脑的调控,没有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双向通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脑机接口”。 “最大的挑战是在无创条件下,精准调控特定脑区,同时适应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阎浩知道,左年明不会无故找到自己。 左年明的团队在国家重点项目特别资助下,在已有各种调控手段之外,着重探索了另外一条技术路线:一款集成度更高、可穿戴的双向脑机接口设备。这款设备非常小巧,总重量只有不到200克。这让阎浩眼前一亮。
不吃药有望治疗抑郁症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这样描述抑郁症:“请想象有一只黑狗,紧随在你的身边。它以摄取你的所有情绪为食,之后它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让你难以摆脱它的纠缠……抑郁症就是这样一只黑狗。” 抑郁症是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全球有超过3亿抑郁症患者,而根据2019年我国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不过,陆林也表示:“抑郁症就像心灵上的一场感冒,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治愈的。”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社会负担最重的疾病,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关注的临床应用问题。”左年明告诉《中国科学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他们琢磨着让这些技术在应用上向前走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快速、准确、客观地诊断抑郁症,让不吃药治疗抑郁症成为可能。” 采用电流调控的方式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神经科学与临床医学多年来的热点。但是,传统神经调控存在明显缺陷:调控方式主要根据医生的经验决定,包括调控位置(靶区)及调控电流(幅值、频率、相位),缺乏个体化闭环调控方式,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同行呼吁的核心问题。 “我们团队提出个体化闭环调控的想法,并研发了这款可穿戴的闭环调控设备。”左年明介绍,所谓“闭环”,就是既能检测诊断,也能实时个体化治疗干预。而对于临床脑疾病应用来说,双向脑机接口有望实现抑郁症等疾病诊断“发现问题”到疾病治疗“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 “个体化的闭环调控是大势所趋。”左年明道出了他找阎浩寻求临床合作的动因。有问题,也有好消息
在顺利通过伦理审查和获得临床试验许可后,接下来就是“实战”检验了。 首先是抑郁症患者的检测识别。阎浩告诉记者,左年明团队提供的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能够在无创、无须导电膏的快速穿戴条件下,准确判别就诊者是否为抑郁症患者,“准确率达到90%(以临床标准量表诊断为参照)”。 接着他们尝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及精准干预治疗。“精准分型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提供治疗,包括脑刺激这种物理调控。”阎浩说,“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精准分型将直接影响干预效果。” “抑郁症患者的分类分型,其实就是对脑信号的精准解码。”左年明解释道,“脑信号解码算法,对信号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都有较高要求,这是传统脑机接口的难题。而基于我们可穿戴的设备会更难,因为信号通道少——最少配置是4通道或16通道。” 阎浩告诉记者,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感障碍发生后,影响的是多个脑区;加之个体之间的差异,分类分型顾及的方面较多。而且,即便是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不同情绪条件下测试,得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他们的临床试验难以尽快走向大样本,但仍然有好消息。 “从目前已有的20多例完整随访样本来看,我们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叠加调控,其效果比单纯用药好很多,这些初步结果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左年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