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 40 岁还没结婚,有人 40 岁已经当上奶奶,这差距简直令人咋舌!” 最近,安徽一位 40 岁女子抱着孙子却被误认成妈妈的视频火爆网络,瞬间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也让人们对不同的婚育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视频中的这位女子,出生于 1985 年,才刚满 40 岁,却已然升级成为奶奶。她身姿苗条,面容姣好,一袭时尚的穿搭与二十来岁的姑娘无异。当她抱着孙子现身医院时,周围的病友们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都以为她是孩子的妈妈。闺蜜也忍不住打趣:“85 年的就当奶奶了,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孩子妈呢!” 更令人称奇的是,她家中还有一位 90 多岁的老奶奶,一家五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

女子表示,儿子结婚虽早,但一切都是依照法律程序,该办的证一个不少。然而,网友们在羡慕她如此年轻就当上奶奶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虑:她的儿子或许自己都还像个孩子,又怎能承担起为人父的责任呢?这背后,实则反映出早婚早育与晚婚晚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当今社会,80 后群体的婚育状况可谓千差万别。有人仍在单身的道路上寻觅真爱,有人正忙于生育和养育孩子,而像这位安徽女子这样 40 岁就当上奶奶的也大有人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选择晚婚晚育的人,尤其是高学历者,常常为了追求学业和事业而推迟婚育。他们在完成学业后,又面临着就业、购房等重重压力,等到一切稳定下来,年龄也逐渐增长,婚育便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早婚者往往依赖家庭的支持,在父母的帮衬下,能够早早组建家庭,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就像这位安徽女子的家庭,儿子早早成家,她还能帮忙带娃,一家人其乐融融。而晚婚者则更多地寻求个人发展,在事业上努力拼搏,希望为未来的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然而,这种差异也带来了不同的挑战。早婚者可能会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在婚姻中遭遇更多的坎坷;晚婚者则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催婚压力,以及生育焦虑等问题。

有母婴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63% 的 90 后父母认为 “年轻态长辈” 更善于运用短视频、智能设备辅助育儿。像这位 40 岁的奶奶,不仅精力充沛,能陪孩子玩耍,与儿媳年龄相仿,沟通起来也毫无障碍,育儿理念不合时还能相互商量。她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会主动学习最新的育儿知识,甚至在照顾孩子方面比儿媳还要细心周到。这样的年轻奶奶,无疑为家庭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心理学家也指出,过早承担父母角色的青少年,离婚率比晚婚群体高出 20%。尽管早婚家庭中的 “代际互助模式”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可年轻的父母在心理成熟度和生活经验上的欠缺,也可能给婚姻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安徽当地,据了解,皖北农村 18 岁摆订婚宴的占比达 37%,彩礼钱甚至能在县城购置两套房。这样的习俗使得早婚现象在当地较为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早早结婚,然后再去打拼事业。

反观那些晚婚晚育的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年龄较大而精力不足。比如,当孩子高考时,他们已五六十岁,辅导作业都可能力不从心,甚至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孩子的未来。而早婚早育者,当孩子长大成人时,自己还相对年轻,仍有精力去享受生活,甚至还能帮忙照顾孙辈。
然而,早婚早育也并非毫无弊端。年轻的奶奶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扰,比如家庭辈分混乱,自己的兄弟姐妹可能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在生育二胎时,会出现小孩称呼混乱的情况。而且,40 岁左右的奶奶们往往还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照顾孙辈,可能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艰难抉择,甚至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此外,她们还需要同时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孙辈,“上有老下有小” 的生活压力常常让她们疲惫不堪。

对于晚婚晚育者而言,虽然在事业上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育方面却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生育能力逐渐下降,孕期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而且,晚婚晚育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陪伴时间不足而产生愧疚感。

婚育选择是个人的自由,早婚早育和晚婚晚育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就像网友所说:“有人 20 岁读懂生活,有人 40 岁才找到自我,人生时区本就不同。” 无论是选择早婚早育,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晚婚晚育,追求个人发展,都应该得到尊重。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做出选择后,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