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再遭背刺,杨铭宇黄焖鸡回收剩菜再上桌,后厨乱象触目惊心

大风说国际 2025-03-12 21:29:23

“打工人再遭背刺,这届打工人活着那么难吗?”。

2025年3月12日,新京报一则暗访视频将杨铭宇黄焖鸡推上风口浪尖。镜头下,发黑的隔夜牛肉被色素浸泡“回春”,顾客吃剩的香菇反复回收加热,店员徒手抓食材时烟灰飘落……这些画面刺痛了无数消费者的神经。作为人均20元左右的“国民快餐”,杨铭宇黄焖鸡曾是打工人解决温饱的“救星”,如今却成了威胁健康的“定时炸弹”。

一、廉价快餐成食安重灾区,打工人健康谁来守护?

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外卖平台上“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月销量动辄破万。它精准切中了打工人的需求:出餐快、价格低、口味稳定。然而,新京报暗访揭开了这份“性价比”背后的食品安全乱象。

“卧底”视频画面和对话让人“触目惊心”!

顾客吃剩的菜品被回收后,店员直接挑出香菇、土豆等食材二次加工。面对发酸变质的食材,后厨员工轻描淡写:“多泡两遍就行”; 隔夜发黑的牛肉浸泡红色素后冒充新鲜牛腩,发霉土豆削皮后继续使用。多家门店招聘不查健康证,店员裸手接触食材、制作时抽烟等乱象频发。

讽刺的是,品牌官网上仍标榜“精选食材”“现炖现做”。当打工人为省下10元配送费选择拼单时,他们不会想到,自己用健康换来的“实惠”,实则是后厨用色素和谎言编织的陷阱。

二、杨铭宇黄焖鸡早有“前科”,打工人再遭背刺

2024年9月郑州食物中毒事件中,20名消费者食用其团餐后出现呕吐、腹泻,但品牌方仅以“留样检测未发现问题”搪塞,拒绝承认责任。这种将检测局限于“未实际食用批次”的操作,被消费者怒斥为“自说自话的文字游戏”。

此次事件发酵后,品牌虽连发三封致歉信,宣布永久关闭郑州、商丘3家涉事门店,并承诺全国排查,但网友并不买账。

网友评论:“去年吃出老鼠的店还没长记性?还敢背刺我”“每次出事都甩锅加盟商”的质疑。更令人不安的是,有加盟商匿名爆料:“总部只关心营业额,后厨怎么省钱他们根本不管!”。

三、杨铭宇黄焖鸡的扩张狂飙与食安失控

杨铭宇黄焖鸡的商业模式,正是其食安问题的根源。作为拥有超2700家门店(官网宣称6000家)的加盟连锁品牌,其快速扩张背后暗藏三大隐患:

1. 供应链失控:总部宣称“统一配送”,而加盟店本地采购低价劣质食材以降低成本总部却“一无所知”。

2. 监管形同虚设:每月巡查沦为“走过场”,店员提前收到通知应付检查。

3. 维权机制缺失:消费者投诉常被品牌和门店“踢皮球”,最终多以“停业自查”草草收场。

这种“只收钱不担责”的加盟逻辑,让食安问题陷入恶性循环。2024年成都门店外卖中惊现死老鼠、2023年多地门店因餐具不合格被罚等事件,均未能触动品牌整改决心。

四、被“廉价”困住的打工人: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对于月薪5000元的打工者而言,20元一份的黄焖鸡已是性价比之选。但频发的食安问题,让他们陷入“吃不起更病不起”的困境。社交媒体上,有人自嘲:“以前以为吃的是情怀,现在发现吃的是“科技与狠活”。”

当品牌将“降本增效”凌驾于食品安全之上,当监管停留在“罚酒三杯”式的处罚,普通打工人的健康便成了资本博弈的牺牲品。

一碗黄焖鸡,承载着无数打工人的生活期待。当品牌用色素掩盖变质食材时,褪色的不仅是牛肉,更是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食安无小事,别让打工人的每一餐都成为“勇气测试”。

0 阅读:3

大风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