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老师课堂上讲的高考都不考,老师为什么还要讲课本讲题目

祥冬看趣 2025-04-10 11:31:22

高考秉持 “核心素养导向、课本知识为基、能力考查为本” 的三维命题准则。从 2023 - 2024 年全国卷的数据分析中,便可洞悉这一准则在命题中的具体呈现。

一、高考命题的 “三维坐标系”

在这组数据里,课本原题改编的题目占比达 27% 。就像 2024 年全国一卷的第 15 题,便是直接从人教 A 版必修二向量投影的例题改编而来。而知识迁移创新类题目,占比高达 58% 。例如 2023 年全国二卷的第 20 题,那道城市交通流量规划题,其灵感便源自教材中 “生产安排” 的例题。剩下占比 15% 的则是综合能力考查题,如 2024 年全国二卷的第 22 题,一道巧妙融合了函数、数列与不等式的创新题目。

二、课本知识的 “隐性存在”

然而,不少质疑者却常常忽略课本内容在高考中的多元存在形态。其中,显性考查直接针对课本核心概念展开,像 2023 年全国一卷的第 12 题,考查的就是函数极值点的定义。方法迁移类型的题目,则是运用课本例题的解题思路,例如 2024 年全国一卷的第 19 题,那道无人机路径规划题,采用的便是教材 “最优化问题” 的建模方法。还有思维渗透类,它们体现着课本蕴含的数学思想,如 2023 年全国二卷的第 21 题导数题,其中便渗透着教材 “以直代曲” 的极限思想。

三、课本例题的 “进化路径”

以人教版必修二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为例,近三年高考题呈现出清晰的三级进化轨迹。2022 年全国一卷的第 14 题属于基础型,直接要求考生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到了 2023 年,全国二卷的第 18 题演变为应用型,结合地震监测这一实际场景建立圆方程。而 2024 年全国一卷的第 20 题更是升级为创新型,要求考生用几何方法证明抛物线焦点性质。这种进化历程,恰好印证了命题组 “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的精妙设计理念,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而非单纯的记忆强度。

四、能力考查的 “课本溯源”

高考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追根溯源,实则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度挖掘。以逻辑推理为例,2024 年全国二卷的第 22 题数列证明题,便是对课本 “数学归纳法” 严谨性的考查。数学建模方面,2023 年全国一卷的第 20 题最优广告策略题,考查的是教材 “线性规划” 的应用能力。至于直观想象,2024 年全国二卷的第 19 题折叠三棱锥题,考查的正是课本 “空间几何体” 的动态想象能力。

五、备考误区的 “破局之道”

针对 “课本内容高考不考” 这一误解,我为广大考生提供以下建议。其一,建立知识溯源表,将每一道高考题精准对应到课本的具体章节,比如 2023 年全国一卷的第 17 题,就对应着必修五数列综合应用的内容。其二,开展例题变形训练,把课本例题改编为开放题、应用题,像将 “等差数列求和” 改编为 “票房收益预测” 之类的题目。其三,深度挖掘课后题,尤其是教材 B 组题和探究题。例如人教 A 版必修四 “三角函数模型” 的探究题,就衍生出了 2024 年全国一卷的第 18 题。

在高考数学命题组的办公室里,每一道试题的诞生,都伴随着对课本的反复研读。那些看似 “超纲” 的创新题,本质上不过是课本知识的 “基因重组”。诚如王尚志教授所言:“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源代码’,真正的高手能在课本例题中读出高考题的雏形。”愿每位考生都能成为课本知识的 “解码者”,于高考战场上充分展现数学思维的强大力量。​

0 阅读:17

祥冬看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