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专题|张晓东教授:胃肠肿瘤高危人群如何提前“排雷”?

宇康康 2025-04-19 08:28:58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早癌筛查成为攻克癌症的关键“利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前发现潜伏的癌细胞,还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然而,很多人对早癌筛查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诸多误解。面对复杂多样的胃肠肿瘤,我们该如何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又该如何科学地进行早癌筛查?【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晓东教授,分享高危人群的识别方法,深入探讨筛查技术的最新进展,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访谈专家

张晓东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 II病区主任

▶ 北京京西肿瘤医院早癌筛查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 北京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委

▶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在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肿瘤综合治疗方面与较深的造诣。

▶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 牵头进行国内和单中心多项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

医悦汇:哪些人群属于胃肠肿瘤的高危人群?他们应该如何进行早癌筛查?

张晓东教授:不同类型的癌症,其高危人群的定义各有差异。对于胃癌而言,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域因素是重要的考量依据。在我国,胃癌的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这些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胃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其次,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西北地区以及山东等地饮酒量较大,这一生活习惯可能与胃癌的高发存在一定关联。

再次,慢性细菌感染亦是胃癌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例,尽管公众对其危害性已有一定认知,但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高达50%。尽管并非所有感染者均会发展为胃癌,但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疑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最后,在肿瘤学领域中,家族遗传因素以及家族聚集发病倾向受到高度重视。在胃癌高发地区,部分家庭中兄弟姐妹或直系亲属多人患有胃癌或其他肿瘤。对于这类人群,医学界明确将其定义为胃癌高危人群,其胃癌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对于结直肠癌而言,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常被称为“富贵病”。肥胖、血脂异常、运动量少以及家族中有息肉病史等情况,均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家族中有成员在50岁之前发病,甚至40岁以下发病的情况,更应引起整个家族的高度警惕。

在癌症筛查方面,胃癌、食管癌等肿瘤的早期筛查主要目的是提高早期诊断率,从而降低死亡率。早期癌症,如Ⅰ期或黏膜内癌,其治愈率可高达90%至95%。然而,这些筛查手段并不能直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相比之下,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意义更为重大。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如形态不佳的息肉或病理异常的组织,并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美国为例,自30至40年前开始推行结直肠癌筛查计划后,近年来相关文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胃肠镜筛查在预防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医悦汇:对于胃肠肿瘤来说,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是只有胃肠肿瘤是高发的吗?还是只要有肿瘤家族史,所有肿瘤都有高发风险?

张晓东教授:如果家族中有胃肠肿瘤的患者,其它家族成员在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以及妇科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等)等癌症中发病风险均显著升高。这些肿瘤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因此,如果家族中直系亲属的发病年龄较早,且存在上述肿瘤的病史,那么家族其他成员应进行全面的癌症筛查。

然而,公众常存在一个误区,即仅关注家族中已发病的肿瘤类型,而忽视其他可能存在的癌症风险。例如,某人因父亲患有胃癌,便每年进行胃镜检查,却忽略了肠镜、肺部检查等其他必要的筛查项目。临床上不乏此类悲剧,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一名女性因妹妹在42岁时患乳腺癌,便每半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三年后,其妹妹乳腺癌治愈,而她本人却被诊断出晚期肺癌。这种结局令医生深感痛心,因为此类情况本可通过早期筛查加以预防。因此,公众需摒弃仅针对单一肿瘤进行筛查的错误观念,对于常见肿瘤,尤其是家族中已有癌症患者的,应进行全面筛查。

此外,部分公众认为,只要通过基因检测未发现家族遗传性基因突变,便无需担心癌症风险。然而,目前科技水平所限,我们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