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麻城,陈赓突然手勒缰绳,停在了路中央。一个满头白发的盲人老太拦住去路,颤巍巍地问道:“认得我儿子吗?”

1949年3月,湖北麻城异常热闹,老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迎接渡江打仗的队伍,很多人更想看看当兵多年未见的亲人。
陈赓率二野四兵团已经挺进长江北岸,很快就会进入湖北麻城。战士们非常激动,因为四兵团里很多老兵的故乡就在麻城。
清晨时分,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麻城,陈赓骑着马威武地走在最前面。突然,他使劲勒住缰绳,马儿长嘶一声,停了下来。警卫员警觉地往前面一挡,手已经按在了枪套上。
只见一个拄着竹杖的白发老太,颤巍巍地横在路中间,用颤抖地声音问道:“长官,认得我儿子吗?”问完,白发老太的眼睛盯着马蹄作响的方向转动,干裂的嘴唇不停地颤动。陈赓看清楚了,她的双眼布满白翳,是个盲人。

陈赓立即下马,走到老太面前,温和地问道:“老人家,您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当兵的吗?”
老太太点点头,随后说出了三个字:“徐——其——孝”。老太太说得很慢,她没有底气,因为儿子离家已经20年了,是死是活她根本没有把握,这次队伍来麻城,她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希望儿子还活着。
记得1927年的深秋,麻城市大河辅村正下着绵绵秋雨。13岁的徐其孝蹲在自家茅草屋的墙角里,一边听着“滴滴答答”的漏雨声,一边听着二十里外的枪炮声。少顷,他突然将手中豁了口的土陶碗往地上一摔,说道:
“娘,我要去当兵!”
正在编织草鞋的母亲将手一停,冲着他骂道:
“作死啊!你看看村口大李,出去当兵三年了,尸首都没有见着!”
徐其孝才不管那么多,他站起身,取下墙上挂着的破蓑衣,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母亲见状急忙追了出去,可徐其孝就跟个串天猴儿似的,一溜烟儿就跑没影了。雨天路滑追到村口的母亲重重地摔了一跤,她拍打着泥浆嚎啕大哭起来,不曾想,这一哭就哭了整整20年,眼睛也哭瞎了。
一听这个名字,陈赓笑了。他拉起老太的手,紧紧握住,亲切地说:“大娘,认得呢!这小子现在是师长!”
陈赓又说了些安慰的话,让老人去自己的指挥所等着,他会安排徐其孝以最快的速度来见她。派人将老人安顿好,陈赓思绪万千......
1928年初始,24岁的他当时正带着游击队在麻城一带活动,不小心遭遇了“红枪会”。那是当地的土匪团伙,打着劫富济贫的口号尽欺负老百姓,没两下功夫,这帮人就被陈赓的队伍击溃了。正当他下令收队时,忽然瞧见不远处的麦垛在抖,于是走过去瞧瞧,这一瞧可把陈赓给乐坏了。

他将手伸进麦垛,一下子拎出个人来,那便是正在发抖的徐其孝。陈赓看着他,微笑着说道:
“小兄弟,想不想跟着我们吃正经粮?”
徐其孝点了点头,便跟在了队伍里头。
因为年纪小,徐其孝被安排着干杂役。即便这样,他也乐此不疲,因为表现好,半年后就被编入了红四方面军,部队开拔时,他请战友帮他写了封信捎回去:
“儿投了正军,勿念!”
经过10年的历练,徐其孝已经当上了炊事班长。
1937年,遵照中央的指示,我军以太行山为依托,创立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徐其孝每天做饭,大铁勺都会跟着枪炮声有节奏地翻动。
1938年的秋天,太行山深处的我军驻地又飘起了袅袅炊烟,徐其孝蹲在灶台前,突然将手里的大铁勺往锅里一砸:
“老子不干了!”

这时,后勤部长刚巧路过厨房,他边走边说:
“有本事你去跟陈旅长说嘛。”
看着后勤部长打趣的笑容,徐其孝将身上的围裙解下来往桌子上一扔便跑了出去,径直冲进了386旅指挥部。
陈赓正在看地图,见徐其孝闯了进来,站在那儿又不说话,于是笑着问道:
“听说,你要上前线?”
“报告旅长!我不想炒菜,我要打鬼子!”
徐其孝敬了个军礼,一本正经地说道。
“好,只要你三个月学会500个字,就去!”
陈赓也答应得爽快,只是附加了这一个条件。
这天以后,徐其孝每天煮完饭就开始学字,甚至有时一边煮一边学,晚上大家都睡了,他就借着月光学,终于三个月的期限到了。

陈赓给他设置了一个考场,大家都可以来见证,没想到徐其孝不但写对了520多个字,还画出了日军据点的布防图,他说这是他每天送饭,每天观察的成果。
从此以后,徐其孝跟随陈赓兵团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洛阳战役,徐其孝带领战士们冒雨攻城,将敌军全歼于城内,荣获了“洛阳英雄连”的称号。淮海战役,徐其孝又率部全歼黄维兵团,立下了大功......
1949年,从炊事班到战场,一路走来的徐其孝已经是一名师长了。
从追忆中回过神来,陈赓满脸的欣慰,立即命人去把徐其孝找来。

徐其孝将军
听闻司令员直接找自己,徐其孝有点懵,赶紧给军长周希汉打电话,询问是什么任务?周希汉也懵了,因为他并不知情,于是在电话中命令徐其孝:
“司令让你去,你就去,东问西问地干嘛,注意保密!”
有了周希汉的批准,徐其孝径直去了司令部,一路上他依然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任务?
见到徐其孝,陈赓首先发话了:“知道找你来什么事吗?”
“司令,你就下任务吧,上刀山下火海,38师都不会含糊。”
看着一本正经的徐其孝,陈赓神秘地笑道:“给你个惊喜!”
于是拉着他推开了一个房间的门,然后命令他进去。陈赓关上门的刹那,只听见膝盖砸在青石板上的闷响......

突然见到20年未见的娘,徐其孝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是颤抖着双手紧紧握住那双如树皮般粗糙的手。
“儿啊,是你吗?”老太太摩挲着徐其孝的手,突然又甩开:“你不是我的儿,我儿的手没这么大。”
老太太已经忘了,她的儿子长大了。
只见徐其孝解开军装,露出左肩膀,一块长长的凸起的胎记露了出来:
“娘,你摸摸这里!”
老人的手触到了那块胎记,整个人就像触了电一般,那是儿子小时候,她为他洗澡,经常摩挲到的地方。
母子俩抱在一起高兴地哭了起来。

这天中午,徐其孝亲自下厨为老母亲煮了一碗面,加了两个鸡蛋。老人吃得很幸福,吃完后,母子俩聊起了天,当徐其孝亲口告诉母亲自己当上师长后,老人想摸摸儿子的军装。
当她摸到胸章时,老人好奇地问道:
“你戴的这是啥嘛?”
“这是淮海战役胜利后发的军功章”
徐其孝自豪地对母亲说。
母亲又摸了摸问道:
“这能换几斗米?”
徐其孝紧张地回答:
“这可换不得,这是你儿子的荣誉。”
“那要它做甚,还不如多钉颗扣子实在。”
母亲乐呵呵地说道,把周围吃饭的战士们都逗乐了。
憋红脸的徐其孝立马制止道:
“不准笑,我们的勋章本就是万千母亲缝制出来的。”

号角声响了起来,部队要开拔了。徐其孝再次跪在母亲面前,拜别道:“娘,等我们胜利了,我就回来接你去北京享福去,你等着啊!”
说完,他站起来转身就朝部队集结的地方走去。只听身后的老娘把竹杖一顿,用尽力气喊道:“我哪也不去,就在麻城,你爹的坟还在这里!”
这成了徐其孝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950年,徐其孝准备入滇剿匪,突然收到了麻城的电报,说母亲在睡梦中去世了,只在枕头下找到她唯一的遗物,就是徐其孝交给她的那枚军功章。
据当地照顾她的民兵说,老太太生前最珍惜那枚军功章,每天都要擦上好几遍,她说那是她儿子最金贵的扣子。

当年,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后,敌人就展开了血腥报复,尤其是红军家属。徐其孝一家全部被害,只有母亲侥幸活了下来。多年来,她四处逃难,以乞讨为生,因过度思念亲人,哭瞎了双眼。
母亲,成了徐其孝一生的遗憾。
1955年,徐其孝被授予少将军衔。与母亲分别后,他又荣获了许多勋章,这些都有母亲的一半,在他的办公室里,永远挂着一幅手书:“勿忘母训”。
谨以此文,纪念征战一生的徐其孝将军。
参考文献《第二野战军战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