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全军战士欢呼庆祝,军团长萧克却高兴不起来。
当年,为了大部队顺利转移,他派出了18师52团800余人断后掩护。明明他们已经成功完成了任务,却没有回到大部队,反而如人间蒸发一般离奇失踪了。
从此,寻找红52团就成为萧克心中一桩放不下的事。

萧克上将
记得长征初期,红六军团率先从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转移,半路就遇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本可以借助云贵地形和当地百姓突围出去,但遭到了桂系军阀散布谣言,使老百姓对我军误会颇深,一发现便去报告,各个关卡又布置了重兵,一时半会儿,突围成了“天方夜谭”。
即便如此,也不能坐以待毙。红六军团9700多人艰难行至贵州石阡县。军团长萧克立即下令改变作战方针,经会议决定,由18师52团断后掩护,助大部队顺利突围。
18师师长龙云,52团团长田海青,都是军中猛将,曾多次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萧克的选择绝对没有错,在龙云、田海青的带领下,红52团力压敌军,不到一天时间就让大部队顺利撤离了石阡县。然而,就在萧克通知龙云尽快摆脱敌军,与大部队会合后,红52团却迟迟未归,直到两年后长征胜利结束,他们也没有回来,800多人就如人间蒸发一样,离奇失踪了。
虽然长征胜利了,但刚刚脱离包围圈的我军又立马投入了激烈的战争时期,寻找红52团的事便被搁置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寻找红52团第一个被列为重要工作。可是,10多年过去了,有限的记录和资料都已经不全了,寻找难度可想而知。
但中央下令,无论如何都要找到这支部队。
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大家凭借有限的记录和资料开始了走访调查,哪怕是听到一些流言或传说,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然而当年红军长征,走散和牺牲了太多同志,以至于沿路各地都会留下关于红军的传言和故事,几十年下来,寻找工作组换了一批又一批人,依然没有红52团的下落。
转眼就到了2001年,可谓时过境迁,没想到从一位名叫杨又铸的党史工作者那里传来了喜讯。他在石阡县的一些旧资料中找到了当年红军两度进出该县的记录,还找到了当年激烈战斗的记录。
工作组的同志立马沿着杨又铸提供的线索,摸排走访,最终惊喜地发现位于贵州群山中的“困牛山”。

龙云师长唯一照片,已模糊
困牛山下有个小村庄,人口甚少,几乎与世隔绝。与旧时地图对比,工作组同志可以肯定,当年红52团成功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后,这里是他们的唯一突围口。
于是,工作组在杨又铸的陪同下来到了困牛山村走访,没想到寻找工作却在这里又陷入了僵局。
这个村子人烟稀少,平时人们很少与外界交流,来了外人,便都警惕得很。工作组走访了一圈,都没什么人愿意同他们讲话。
这怎么办?
大家讨论后一致通过,先在村支书家驻扎下来,和村民搞好关系,然后再与他们交流寻找红52团一事。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组的同事和杨又铸每天起床就去村子里转悠,主动和村民们闲聊,绝口不提红52团的事。久而久之,他们和村民越来越熟悉,大家也愿意和他们说话了。
这时,杨又铸等人见时机成熟,便向村民打听起红52团的事。但是,所问之人不是说不知道,就是低头不语,转移了话题。

杨又铸和工作组的同志都觉得村民们此举很奇怪,正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时,一位94岁名叫蔡应举的老人拄着拐杖走来,对他们说:“当年的那些红军,我知道他们在哪儿?”
这样的转折,让大家感到惊喜。
老人将工作组的同志带到了一处悬崖底下,若有所思地对他们说:“当年的红军战士们都在这里。”
大家一眼望去,这里除了乱石和杂草,还有一些祭奠过的痕迹,每个人的心里似乎都明白了,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望着高高的崖壁,老人开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因为当时老人已经20多岁了,对整个事件记忆颇深。

当年,红六军团的大部队顺利转移后,断后的红52团已伤亡过半,仅剩下了400多人,被敌军逼上了困牛山。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自己上了当,围困的并非是我军大部队,转而调头去追,龙云决定放弃游击战,正面迎敌,将敌军死死拦住。
这一招十分靠谱。
困牛山三面悬崖,下面又是湍急的河流,只有一条独路进山。虽说敌军人多势众,但在战术上也别无选择,只能正面进攻。
战斗打响,我红52团就借助困牛山的有利地形与敌军几度周旋,这支先锋中的先锋队伍,将他们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硬是把敌军拖得死死的。

眼见着胜利在望,可敌人却用起了一惯的阴招,他们残忍地将当地村民全部赶上山,然后拿他们当做肉盾,排成列站在最前端。如果我军要打,那么先倒下的必定是无辜村民,如果对峙,敌军又可以从排列村民的缝隙间偷袭。
敌人这一招太过歹毒,而我们的战士无论如何也不愿伤害百姓。于是,红52团的战士们只能一边隐蔽一边往后退。
这一退可就是绝路呀!
这时田海青对龙云说道:“师长,不能让战士们全折在这里,你赶快带着200人攀崖壁下到河沟突围,这里交给我!”
“不行,我得留下!”龙云坚定地说。
“你不走,52团就一个希望也没有了,你带走一个就有一个希望!快走!”田海青望着龙云几乎喊出来,战士们也纷纷劝道。
龙云明白了田海青的心意,他果断地带着200人走了。

这时,敌军开始喊话,要我军缴械投降。
投降可不是我军的作风,战士们宁死不做俘虏,可他们更不愿意去伤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是大家最终决定牺牲自己。
身后几米就是悬崖了,田海青率先折断了自己的枪,纵身跳了下去。紧接着,只听见一连串枪折断的声音,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全部都跳了下去。
这样的场景让距离不远的百姓人墙和敌军都看在了眼里,敌军满意了,百姓却全都哭了。他们悔恨当初不应该听信军阀的话,不应该不相信红军,200多条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眼前消失,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痛。
后来,村民们将红52团战士的遗体集中清理,都埋葬于此处,也有几个幸存的,大家照顾他们养伤,留于村中生活,直到终老。
从此,困牛山村也有了惯例,每年到了红52团跳崖的那天,村民们都会默契地聚到一起,到悬崖下祭奠。

回忆完这段往事,蔡应举老人早已泪流满面。
再说龙云成功突围后,带着200战士来到镇远县冠壁山坳。看着战士们又累又饿,待侦察过后,便下令在此宿营,没想到却被一个上山偷藏布匹的商人看见。此商人觊觎和国民党做生意,便下山告了密。
当晚,众多敌军悄悄爬上山,偷袭了龙云的营地。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由于敌我悬殊巨大,200人伤的伤,亡的亡,最终只有负伤的龙云一人突出了包围。
然而,一路走去,不是敌人关卡,就是敌人的暗哨。一保长看出了端倪,带人抓住了龙云。
敌人如获至宝,对龙云各种威逼利诱,但最终也未从他口中得到分毫。愤怒之下,龙云于1936年2月被敌人折磨致死,年仅33岁。

红52团失踪之迷已然解开,战士们的壮烈之举荡气回肠。
来年,困牛山红军牺牲的崖壁下立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百余战士永垂不朽。
2016年,龙云被追授为烈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让我们感恩那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红色传奇的红军战士们......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