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乌局势的发展愈发离奇。3月18日,边境地区的爆炸事件与美俄领导人创纪录的通话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在特朗普与普京结束通话后不久,俄乌多地爆发冲突,紧接着双方开始互相指责对方越境袭击,上演了一场“你来我往”的口水战。
根据最新战况,俄罗斯方面表示乌克兰军队已向别尔哥罗德州发起五次进攻,而乌克兰则宣称成功击退了俄军在苏梅州的军事行动。尽管双方各执一词,但这场战事已经清楚地表明:停火协议实际上十分脆弱。同时,它也揭示了在美俄两国角力的背景下,乌克兰面临的艰难处境,以及各方在冲突中的战略考量。此外,这也凸显了地缘政治博弈中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风险。
从表面看,美俄两国领导人长达两小时的通话似乎为俄乌战事带来暂时缓和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所谓的"技术性停火"反而让乌克兰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双方达成的"30天内不攻击能源设施"的协议,实际上是一场利益交换:特朗普借此兑现其竞选时关于结束冲突的承诺,而普京则利用局部停火减轻国际社会的施压,同时加强对其控制区域的管理。这种安排并未真正解决冲突,反而使乌克兰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从我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说法更有道理,他们认为乌克兰是在“搅黄美俄之间的对话共识”。泽连斯基在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下,决定孤注一掷,通过军事行动来刷一波“存在感”,目的就是不让停火协议变成默认俄罗斯占领现状的“投降书”。
从军事角度看,乌克兰在这次行动中未能取得预期战果。然而,从政治层面分析,泽连斯基似乎实现了部分战略目标。这场边境摩擦已经对美俄之间的谈判进程产生了影响。俄罗斯方面批评乌克兰的军事动作"破坏了特朗普的和平计划",而美国虽未明确表态,但其对乌军事援助的模糊立场暴露了其面临的困境:若坐视俄乌冲突升级,所谓的停火协议将形同虚设;但若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又可能加剧与俄罗斯的对立关系。
在之前的节目中已经讨论过,当前局势的核心在于美俄之间的默契,这种默契并非源于对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是基于各自利益的交换。俄罗斯坚持要求西方停止军事援助,乌克兰则坚决反对任何领土变更,而美国则着眼于能源利益和国内选举的收益。三方的利益诉求实际上并不一致。如果不解决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所谓的“共同治理”不过是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利益分配,一旦出现分歧,这种脆弱的共识很容易就会瓦解。
俄乌边境的战火重燃,实际上揭示了由大国操控的停战协议不过是战略休整的手段,远非冲突的最终解决。特朗普将“终止战争”作为其竞选策略的一部分,普京则利用停火间隙进行军事力量的恢复与调整,而泽连斯基则在美俄两大国的博弈中艰难求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真正的和平似乎仍是一个难以触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