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德格的春天总是来得迟疑而隆重。当高原的冰雪初融,那些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桃树便开始了它们一年一度的盛大演出。这不是江南烟雨里那种纤细的妩媚,而是带着康巴大地特有的雄浑与娇艳并存的姿态,将整个河谷染成一片灼灼其华的粉红色海洋。
德格的桃花有着与别处截然不同的气韵。它们枝干遒劲,树皮皲裂如青铜器上的纹路,却能在这样的苍劲中迸发出最柔嫩的花朵。每一株老桃树都是时间的雕塑,枝丫扭曲向上,仿佛要向湛蓝得近乎不真实的天空索取什么。当春风掠过金沙江支流的河谷,那些花瓣便纷纷扬扬地飘落,在经幡飘扬的寺院墙外,在嘛呢堆旁转经的老阿妈藏袍上,在牧羊少年黝黑的手心里。
我曾在四月初来到德格印经院后的山坡。晨光中,古老的雕版印刷作坊刚刚升起桑烟,混着墨香与桃花的气息在清冷的空气中交织。一位年轻的觉姆(尼姑)捧着经卷从桃树下走过,绛红色的僧衣与粉白的花枝构成奇妙的和谐。她抬头看花的瞬间,阳光穿透花瓣,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花美人娇"——不是俗艳的比拟,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本真的映照。
德格的桃树往往与民居共生。在更庆镇的老巷里,夯土墙围成的院落中,总有那么一两株老桃树探出墙头。花开时节,藏族姑娘们会穿着崭新的"曲巴"(藏装)在树下拍照,银饰与珊瑚项链在花枝间叮当作响。她们的笑容比桃花更明媚,眼里的光彩让高原的阳光都黯然失色。这些桃树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从孩童在树下嬉戏,到青年在花前盟誓,再到老者坐在树根上捻动佛珠。桃花的轮回与人生的轮回,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了某种默契。
最动人的邂逅发生在前往八邦寺的途中。车子转过一个急弯,整面山坡的野桃花突然扑面而来。远处是终年积雪的雀儿山,近处是层层叠叠的粉红花海,中间点缀着几座白色的佛塔。几个康巴汉子正骑着摩托车从花树下驶过,他们高大魁梧的身形与娇弱的桃花形成强烈对比,却又奇妙地融为一体。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或许就是德格桃韵最深邃的注脚。
夜幕降临时分,我在民宿的露台上看月光下的桃花。高原的月光有种特殊的质感,像是能给万物镀上一层薄薄的银粉。那些白天里娇艳的花朵此刻变得朦胧而神秘,随着山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诵读无人能懂的春之诗笺。远处传来寺院低沉的法号声,混着偶尔的犬吠,更显得这花月之夜寂静无边。
德格的桃花期很短,通常只有十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雪就可能让所有繁华一夜凋零。但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的美,让每个邂逅它的人都格外珍惜。就像当地民歌里唱的:"桃花开了又谢/人生聚了又散/唯有佛法的慈悲/永远像春天的太阳。"
当最后一片花瓣落入溪水,顺着金沙江漂向远方时,德格人并不伤感。他们知道,这些桃树会在高原的泥土里继续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而那些被桃花照亮过的脸庞,那些在花树下许下的心愿,早已随着桃韵春笺,写进了这片土地永恒的记忆里。
撰文:苏东华
图片:德格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全网新媒体采编 王绮雯
内容审核:央省融媒推广采编 童铃
值班主任:李崛 |值班总编:苏东华
推送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