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了!佛造像姿态竟有这么多门道!你了解多少?

以丹聊历史 2025-04-20 15:48:51

各位小伙伴们,平时去寺庙或者参观佛教艺术展览时,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形态各异的佛造像呢?

有的端坐在莲花座上,有的直立庄严,还有的侧卧休憩。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相对轻松简单的话题 —— 佛造像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常见的坐姿,看看这些姿态分别有啥含义。

坐姿:方寸之间见天地

(一)全跏趺坐:最 "硬核" 的禅定坐姿

咱先说说这全跏趺坐,好多人可能一听这名字就有点懵,其实 "跏趺" 俩字,"跏" 就是放置、安置的意思,"趺" 指的是足背。合起来就是把左右两只脚的脚背放在左右两条大腿上,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双盘坐。这种坐姿可厉害了,又被叫做如来座、金刚座,为啥呢?因为当年佛祖禅定的时候常用这个坐姿,所以也叫禅定坐。

那为啥要用这种双盘的坐姿呢?《瑜伽师地论》里讲了五个原因,大概意思是说,这坐姿能让人快速身心安定,保持精力充沛,而且看起来庄严端正,还是邪魔外道没有的,所以在所有坐姿里最为殊胜。它还能细分为两种,左腿在外侧的叫吉祥坐,右腿在外侧的叫降魔坐。为啥这么分呢?懂行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分享。

(二)半跏趺坐:菩萨的 "专属座驾"

说完全跏趺坐,再看半跏趺坐,这就好理解多了,就是用右脚单独压在左腿上,或者左脚单独压在右腿上,左腿在外是吉祥半坐,右腿在外是降魔半坐。

为啥修行还打对折呢?原来这是佛陀特意为比丘尼开的 "绿灯",为的是避免她们遭到虫蛇侵害。

从保存下来的造像和壁画看,除了虚空藏菩萨、千手观音等几位菩萨,其他数百尊菩萨几乎都是半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它和全跏趺座相对应,所以也被称为菩萨座。这或许也是后世把菩萨塑造成女子形象的原因之一呢。

(三)轮王坐:最自在优美的慈悲姿态

轮王坐,也叫自在坐,听名字就知道这坐姿肯定很舒服。它的造型咋看呢?第一看腿,右腿膝盖曲起,左腿半盘或者下垂;第二看手,右臂伸直放在右膝盖上,左手臂支撑在地上或者座位上,重心略微倾斜,头部微低,左右腿姿势相反也叫轮王坐。这种坐姿自在舒坦,表达的是慈悲心和救度众生的决心。

在所有坐姿里,轮王坐是最抒情优美的。相传唐代画家周舫画水月观音时就常用这种坐姿,难怪水月观音成了佛造像世界里最迷人的部分,想想那画面就觉得美极了。

(四)善跏趺坐、交脚倚坐等:各具特色的坐姿

善跏趺坐也叫倚坐,就像咱们拍证件照一样,身体端坐在座上,两脚自然下垂着地,仪态端正挺拔,让人看了心生敬畏。早在犍陀罗时期就有了,盛唐时是弥勒佛的标准造型,四川乐山大佛就是典型的善跏趺坐弥勒佛像。

交脚倚坐和它类似,就是下垂的两腿在坐前相交形成X型,早在犍陀罗时期出现,中国北朝时期大量用在弥勒造型上,是弥勒菩萨的 "专用座次"。

半跏趺思维坐,就是半跏趺坐加上一只手指着脸颊,低头侧身冥想沉思,流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

立姿:动静之间显庄严

(一)直立像:最经典的立正姿势

直立像就跟咱们立正一样,阿弥陀佛经常用这种造型,佛陀两边站立的弟子、菩萨大概率也是这姿势。这造型历史可古老了,古埃及、古希腊的很多古典雕刻都有,也是犍陀罗和摩陀罗早期佛立像的标准姿势,看着就庄严稳重。

(二)行经像:游行说法的生动展现

行经像又称游行像,一只脚略微向前跨出,好像在步行,佛陀用这种形象表示在游行说法,仿佛能让人看到佛陀四处传播教义的身影,特别生动。

(三)曲立像:护法天神的动感姿态

曲立像在印度佛教里很多,中国早期佛立像大多是庄严的直立式,后来的曲立像多用在护法天神身上。因为这些天神脚下要踩小鬼,手上要举宝剑、拿法器,身体往往呈现出S型动势,造型逼真,活灵活现,看着就很有力量。

卧姿:涅槃境界的宁静诠释

佛像里的卧姿一般指佛涅槃像,涅槃在佛教里是入灭圆寂的意思,姿态只能是右侧卧,没有左侧卧。为啥呢?在印度佛教里,他们觉得左边不净,右边干净,右侧卧更吉祥。从医学角度说也合理,左侧卧贴近心脏,容易压迫心脏,所以右侧卧更恰当。

最出名的涅槃像之一是敦煌莫高窟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槃像,长约13.6米,气势恢宏。佛像面容宁静慈祥,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没有凡人临终的痛苦悲哀,很好地诠释了佛教中无生无我、无往无缺的精神境界,让人看了内心也跟着平静下来。

和手印一样,佛像的这些姿态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内涵,是识别佛像身份的方法之一,也是让佛造像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

当我们站在一尊佛像面前,可能不会马上想起深奥的佛教教义,但那优美的姿态总会让我们忍不住赞叹一声 "哇,好美",这种油然而生的喜悦,足以抚慰我们的身心。下次再看到佛造像,不妨多留意一下它们的姿态,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呢。

【文本来源@北大老杨说文博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