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看你的猫咪吗? 一句简单的话,瞬间就能拉近陌生人的距离,被称为猫咪社交。
故宫中憨态可掬的御猫,动画里的黑猫警长、倒霉的汤姆猫,再到坐拥数百万粉丝的网红猫,猫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人民的心头爱。
从古至今,中国人究竟是如何开启养猫之旅的呢?古人对猫咪的喜爱程度,真的远超现代人吗?
从 “野猫” 到 “宠儿”早在距今约 30 万年前,家猫的野生祖先斑猫就已踏上征服三大洲、闯荡四大洋的征程。彼时,人类与斑猫之间,究竟谁主沉浮,犹未可知。
现代生物学者推测,家猫起源于埃及人驯化的非洲野猫。考古发现,在赛鲁斯南部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墓葬附近,发掘出了驯服非洲野猫的迹象,其年代约为公元前 7500 至 7200 年。

由于塞普鲁斯岛本土几乎不可能有猫科动物,所以大概率是新月沃土上的人类驯服非洲野猫后,将其带到了岛上。由此可见,人类养猫的历史,近乎长达万年。
那么,人类为何要驯化小猫咪呢?原因颇为简单—— 老鼠。农业作为经济基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因有了剩余口粮,开始建房、建聚落、屯粮食、丢垃圾,这些地方对老鼠而言,无疑是 “天堂”。
《诗经》中就有堵住老鼠洞、用烟熏死老鼠的记载,足见老鼠已引发先秦古人的极大厌恶。正所谓 “一物降一物”,非洲野猫对成群结队的老鼠同样 “垂涎三尺”。
一来二去,人类惊喜地发现,猫咪不仅能解决鼠患,模样还十分可爱。家猫对人类幼崽通常十分友善,而且猫咪极爱干净,日常舔毛,还会掩埋粪便。
古时,养猫家庭往往食物更充足,疾病也更少。在粮食富足、社会发达的古埃及,猫成为家庭中的常客,频繁出现在壁画、神像之中,甚至被制成木乃伊,与主人一同葬入宏伟的金字塔。

公元前 525 年,波斯大军入侵埃及,竟利用埃及人对猫的尊崇,将猫咪置于阵前,埃及军队见状,瞬间停止放箭,波斯人借此轻易击溃埃及大军。此后,埃及猫声名远扬,从希腊人到罗马人,乃至北欧的维京人,都纷纷沦为 “猫奴”。
猫咪在中国在埃及猫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捕鼠的主要帮手是狗。三国时期,曹操就曾以 “狗拿耗子” 之事维护老乡丁斐。
直至两汉时期,中国与南亚建立联系,佛教传入,大量古印度、中亚地区文字被译成汉语,人们发现,故事中频繁出现一种会抓老鼠、跟随人类的动物 —— 埃及家猫,就这样传入了中国。
“猫” 这个汉字,也逐渐成为这类动物的专属名词,而本土豹猫则多被称为 “狸”。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猫咪的流行尚需等待下一个盛世。这或许也是猫咪未能入选十二生肖的原因,毕竟最早有关十二生肖纪年的文献记载始于《周书・宇文护传》,当时猫咪在民间还较为罕见。
唐朝,猫的黄金时代。和平与繁荣降临,猫咪成为皇家与百姓家中的萌宠。有人甘心沦为猫奴,有人则编造出各种猫妖故事。
从皇宫到民间,猫咪成功融入人类家庭。明代学者张岱在笔记中记载,猫来自西方天竺国,由唐三藏带回护经、防鼠,自此在中国繁衍。
据《旧唐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猫奴可能是唐代的张抟。别人养猫多为捕鼠,数量一两只足矣,而张抟这位连山大夫,竟一口气养了数十只猫,还为每只猫都取了名字。每天张抟下班,数十只猫一同迎接,这般壮观的 “猫猫大军”,令人惊叹。当时虽无 “猫奴” 一词,但大家都称张抟为 “猫精”。

唐代还有一种中国特有的野生猫科动物 —— 荒漠猫,它体型略大于家猫,毛色以灰黄褐色为主,栖息于中国青海、甘肃、四川及宁夏的高海拔地区,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由于数量稀少,如今已被列为易危物种。
到了宋代,古人对猫的喜爱进一步递增。宋代商业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售卖猫粮、猫窝,甚至提供猫美容服务的店家,逗猫棒和猫薄荷也早已问世。渔夫每日打鱼后,需按约定给达官贵人家的猫主子送鱼,有些更是以烤动物肝脏为食。
宋朝人对猫极为尊崇,养猫需写聘书、备聘礼,选吉日,如同娶妻一般郑重。聘书名为《纳猫契》,内容涵盖猫的特征、接猫吉日及主人承诺,强调不可冷落、遗弃或虐待猫咪。黄庭坚送猫时以鱼为礼,陆游则用盐聘猫,足见古人对养猫的重视。

宋代最著名的猫奴当属陆游。他年轻时喜好藏书,却深受鼠患困扰,藏书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于是,陆游养了一只擅长捕鼠的小猫,取名 “小於菟”,意为小老虎。随着与猫咪相伴时间渐长,陆游彻底沦陷,写下众多与猫有关的诗作,如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还在日记《入蜀记》中提及出门时为猫寻觅小鱼的趣事。

明朝时期,朱棣迁都北京后,猫咪开始在紫禁城中活跃。明朝最出名的爱猫皇帝当属明世宗嘉靖。嘉靖皇帝不仅为猫专门建造 “猫儿房”,还安排三四个宫女专职伺候猫主子。
猫儿房,是管理 “宫猫” 的机构。皇帝喜爱的猫会被赐予 “管事” 的职衔,有了职衔的猫叫 “某管事”。由于 “宫猫” 主人的官衔不同,“猫管事” 们也有 “大管事” 与 “小管事” 的差别。

其中一只名为 “霜眉” 的猫,通体雪白,眉毛浓厚且白,深得嘉靖喜爱。霜眉死后,嘉靖悲痛万分,下令将其葬于万岁山北侧,立碑祭祀,封号 “虬龙”。后来,猫儿房又精心挑选了一只狮猫,狮猫死后,嘉靖同样痛心不已,为其制作金冠,葬于万寿山之麓,并命大臣为猫写文章超度。一位名叫袁炜的讲学士,因写出 “化狮作龙” 的妙句,得到嘉靖赏识,被提升为少宰,时人戏称他为 “青词宰相”。

清朝康熙、乾隆等人更钟情于猎犬、猛禽。不过,乾隆这位 “高产诗人”,也留下了关于猫咪的诗句。
古今情牵:猫咪从最初以犬捕鼠,到唐宋时期猫咪盛行,再到明清紫禁城中猫咪的尊贵地位,中国历朝历代,猫咪始终贯穿于实用与情感之间。古人以契约规范养猫行为,以聘礼表示对猫的珍视,将猫视为佳人。
帝王为猫修冢立碑,文人墨客为猫赋诗作画,猫咪早已超越捕鼠工具的范畴,成为文化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猫咪的一生相较于人类极为短暂,温柔对待它们,既是我们爱心的体现,更是应尽的责任。人与猫的关系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演变,却始终未改初心 —— 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与温柔。
猫咪既是历史的旁观者,见证朝代更迭,也是文明的参与者,在人类故事中留下优雅而独立的印记。
文章素材来源地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