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的政治地震波正席卷欧洲。荷兰首相吕特领导的四党联合政府突然集体辞职,这场看似由移民政策分歧引发的危机,实则折射出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政治经济连锁反应。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超过80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欧盟。荷兰作为人均GDP超5万美元的高福利国家,成为难民首选目的地之一。数据显示,荷兰庇护申请数量从2021年的3.6万份激增至2023年的7.4万份,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临时难民营已超负荷运转300%。
吕特政府提出限制难民家庭团聚、延长庇护审批周期的政策,本意是缓解社会压力,却触动了联合政府内部脆弱的平衡。基督教联盟认为该政策违背人道主义原则,而自由派六六民主党担忧损害荷兰国际形象,这种价值观冲突最终导致执政联盟破裂。
深层次危机源于荷兰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母国,荷兰被迫在中美科技战中选边站队。2023年出台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禁令,使ASML对华销售额骤降40%,直接冲击荷兰经济——半导体产业贡献了该国GDP的12%和出口额的18%。
吕特在辞职前曾私下向欧盟官员抱怨:"我们就像风车,被中美两股强风吹得团团转。"这种夹缝中的困境,促使这位执政13年的老牌政客选择急流勇退。
吕特的辞职绝非政治生涯终点,而是战略性的以退为进。2024年4月,这位荷兰前首相成功当选北约秘书长,完成从国家领导人到跨国防务组织掌舵者的身份转换。分析人士指出,吕特能获得32个成员国一致支持,关键在于其平衡术——既坚定支持乌克兰,又不过度刺激俄罗斯;既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又与亚洲国家保持经贸联系。
履新后的吕特面临两大难题:其一是维系北约内部对乌援助的脆弱共识。匈牙利明确反对军事援助,法国则主张欧洲自主防务体系,这种分歧在美军缩减欧洲驻军的背景下愈发凸显。其二是应对亚太局势变化。尽管吕特声称要"改善北约与亚洲关系",但上任后即配合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暴露出其政策摇摆性。
荷兰政坛动荡给中等国家带来深刻警示:在单极秩序瓦解的当下,小国外交必须在大国博弈中寻找微妙平衡。正如莱顿大学教授范德林登所言:"吕特的进退抉择,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每个决策都牵动着全球神经。"
当吕特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签发第一份文件时,海牙国会大厦的钟声仍在回响。这场始于基辅的战火,经由阿姆斯特丹的难民潮与埃因霍温的光刻机工厂,最终重塑了欧洲权力格局——而这或许正是21世纪全球化的残酷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