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伦敦求援:英国能否接过美国的重担?

星星谈 2025-03-04 15:44:51

2025年2月末的华盛顿寒风刺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在激烈争吵中戛然而止。这场被美媒称为“白宫摔门事件”的外交风波,不仅让乌克兰危机再度升温,更将英国推上了欧洲地缘博弈的前台。

当泽连斯基的专机紧急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时,英国首相斯塔默早已备好“战略大礼包”。年初签署的《英乌百年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承诺:2030年前每年向乌克兰提供30亿英镑援助、价值66亿美元的军事专项支持,以及包括150门先进火炮和“天空卫士”防空系统在内的装备清单。英国国防部甚至放出豪言,要帮助乌克兰在2025年底前“扭转战场态势”。

然而现实远比口号复杂。英国天然气储备仅能维持国内三周需求,30亿英镑年援助需通过削减国民医疗预算和提升消费税筹措,这一计划已引发保守党议员的强烈反对。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英军现役兵力已缩减至7.5万人,若要兑现对乌军援承诺,本土防御将出现真空。

细究《百年协议》条款,英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援助。协议中“联合维护黑海航行自由”的附加内容,暴露出伦敦试图重建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意图。分析人士指出,英国海军计划在黑海常态化部署的构想,实则瞄准了战后乌克兰的港口重建与能源运输通道控制权。

但这种殖民时代思维在21世纪遭遇挑战。皇家海军仅有的两艘航母中,“威尔士亲王”号因动力故障频发沦为“浮动博物馆”,舰载机完全依赖美制F-35B战机。即便承诺向乌提供防空系统,关键技术仍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实际交付能力存疑。

斯塔默的雄心遭遇欧盟内部冷处理。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质疑“单边援助无法替代集体安全框架”,法国则加速推进与俄罗斯的能源对话。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更直言:“欧洲需要自主的和平方案,而非被动跟随域外国家。”

这种分裂在军援行动中显露无遗。欧盟对乌援助基金中,仅43%的承诺款项实际到位,多国将过期库存武器充作新援。波兰虽表态支持英国倡议,却同步叫停了经其领土转运的军火列车,暴露出东欧国家的安全焦虑。

泽连斯基的伦敦之行虽换来新一轮军火订单,但乌克兰的困境本质未变。当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当欧洲深陷能源与财政危机,基辅政权不得不在多个“非完美选项”中艰难求生。英国抛出的救生索,或许能延缓乌克兰的战场颓势,却难以改变其作为大国博弈筹码的命运。

这场危机最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小国的生存空间永远与主导规则的权力成正比。当旧秩序动摇而新秩序未立之时,任何承诺的光环之下,都可能暗藏着新的枷锁。

0 阅读:14

星星谈

简介:星光璀璨皆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