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的长河中,和珅堪称声名远扬、妇孺皆知的人物。诸多清代野史笔记里,记载着大量有关和珅的轶事。其中一则轶事提及,于发迹之前,和珅处境困窘,经济状况堪忧,甚至需四处举债以维持生计,即便身为至亲的外祖父,亦未对其施以援手。
于当下的影视创作领域,在对和珅早年境遇的刻画中,常将其未显达之时塑造为出身困窘的八旗子弟形象,彼时的他在各方皆遭受欺侮。追根溯源,野史记载与文学著述对此进行了大量渲染,这便导致后世大众普遍形成和珅出身低微的认知。
事实上,该观点存在偏差。和珅于崛起之前,虽历经一定磨难,然其出身无可指摘,实乃不折不扣的贵族后裔。
【钮祜禄氏乃满洲八大姓之一】
和珅,其初始之名乃善保,隶属钮祜禄氏家族,出身于满洲正红旗。因和珅一族之先祖长久定居于长白山英鄂之地,故而在诸多史料记载中,其家族被规范表述为“英额地方钮祜禄氏” 。
值得留意的是,于清代满洲八大姓体系中,钮钴禄氏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氏族,涵盖众多支系。在诸多支系里,地位最为尊崇的当属“世居长白山地方”的钮钴禄氏,此系以大清开国功臣额亦都家族为代表。额亦都家族在清代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家族成员中诞生诸多皇后与公侯。例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便源自额亦都家族这一脉系。
虽和珅家族并非正统钮钴禄氏一脉,然其姓氏彰显尊贵,于彼时八旗世家体系中,亦占据颇为重要的政治地位。
据文献所载,和珅直系先祖为赖卢浑。其家族于后金政权早期便已归附,八旗制度确立后,被编入满洲正红旗。在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及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王朝的进程中,赖卢浑及其后裔屡立战功。然而,相较于其他八旗贵族,和珅先祖所建功劳有限,故而长期居于中等武官之位。
【高祖挣下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清朝定鼎中原后,赖卢浑之孙辈投身于征伐北京、山东之役,并积极参与中原统一战争。和珅的高祖尼雅哈纳,在攻打直隶河间府时,身先士卒,率先突破城门防线。因其卓越战功,顺治皇帝特赐予“巴图鲁”勇号。凯旋回京后,尼雅哈纳凭借此军功获授三等轻车都尉之职。
依据清代针对异姓所设的爵位等级体系,公、侯、伯位列第一层级,而子、男以及轻车都尉则划归第二层级。从品官的视角审视,三等轻车都尉等同于正三品官阶。
从客观视角审视,于八旗异姓群体而言,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实乃殊为不易之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和珅先祖所承之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乃是世袭罔替之制。相较于普通世职,世袭罔替的特性赋予其更高的价值与地位,使其在八旗世职体系中具有独特意义。
据史料记载,尼雅哈纳辞世后,其子鄂锡礼承袭三代轻车都尉之职。鉴于尼雅哈纳生前功绩卓著,皇帝出于嘉奖之意,特恩准鄂锡礼晋为二等轻车都尉。
颇为遗憾的是,鄂锡礼所处时代,其家族人丁稀少。鄂锡礼辞世后,世职由其弟蒙鄂绰承袭。蒙鄂绰故去,此职又传予其子武勒。然而,武勒之后,直系传承断绝,堂弟长生继而袭职。历经数代,和珅家族所享二等轻车都尉一职,依据恩诏所加之衔被削除,降格为原本的三等轻车都尉。
和珅家族累世军功卓著。其高祖尼雅哈纳凭借赫赫战功,为后世子孙奠定了三等轻车都尉这一世袭职位。和珅之父常保承袭该职后,于官场履职,担任副都统之职。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基于对其家族祖上功绩的追叙与褒奖,特额外赐予和珅家族云骑尉这一世职。
从出身背景审视,和珅绝非出身寒微之辈。凭借三等轻车都尉这一世职,他得以踏入贵族世家的范畴。尽管和珅早年历经波折,但不容忽视的是,若无此世职,其后续仕途发展恐将举步维艰。追根溯源,乾隆帝赏识和珅,并非全然出于偶然因素,和珅世家子弟的身份,才是其在政治领域得以崭露头角的关键资本。
【和珅不穷只是苦】
和珅所处家族,其家境原本并非困窘。然而,步入乾隆统治时期,该家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一方面,家族人口数量稀少;另一方面,在仕途发展方面,入仕为官者屈指可数,且鲜少有人能在官场占据显要职位。
据文献记载,和珅之父常保,其履历仅明确提及曾任职副都统。至于在这一职位上,常保所处地位及其具体施政作为,各类史料均未着墨。需明确的是,副都统一职,于八旗武职体系中属正二品大员。从制度层面考量,在此官位,即便行事并非全力以赴,按常理亦不应陷入经济困境。
和珅之外祖父嘉谟,于乾隆三十七年荣任漕运总督一职,此职位在当时的国家漕运体系中至关重要。其履职期间,曾获乾隆帝的褒扬,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他的理政能力。然而,如同和珅之父常保,在现存史料中,关于嘉谟的记载颇为有限。由此推断,尽管他曾获君主赏识,但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其整体表现或许并未达到足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程度。
和珅年仅三岁时,其母于生育幼子和琳之际不幸辞世。此后,外祖父嘉谟对和珅、和琳兄弟态度冷淡,既未倾注应有的关爱之情,亦未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予以帮扶。由此,野史中衍生出诸多关于和珅与其外祖父间不光彩之事的虚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和珅日后飞黄腾达,亦确未对其外祖父家族予以格外照拂,此点有相关史料可资佐证。
和珅生母辞世后,其父续弦,迎娶蒙古正黄旗三等伯伍弥泰之女为继室。然而,这位继母对和珅兄弟毫无舐犊之情,亦未予以善待。至和珅十岁(虚龄)时,其父常保亦溘然长逝,自兹而后,和珅兄弟二人便相互扶持,孤苦相依。
从相关史料可知,和珅并非出身寒门。其家庭经济条件虽未达富足程度,但亦不至于穷困潦倒。然而,真正铸就和珅童年之艰辛的关键因素,在于他幼年时接连遭受丧亲之痛——三岁时母亲离世,十岁时父亲亦撒手人寰,致使其童年成长过程中极度匮乏双亲的关怀与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