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太师4个、文正8个,相比而言它们哪一个含金量更高?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0 08:58:27

太师与文正,二者概念迥异,前者乃官职之称,后者为谥号之名。自清代康熙朝以降,制度规定太师一职仅用于大臣薨逝后的追赠。基于此特定历史制度背景,在一定层面上,太师与文正之间便具备了可资比较的关联性。

【大臣获得太师的难度有多大?】

在华夏历史的漫长演进中,各朝各代皆将“太师”这一职位,明确设定为大臣品级体系中的最高层级,其涵盖范围并无文武之分。然而,从历史实际情况来看,能够获封太师之位的官员数量极为稀少,据相关考证,总数约略不超过三十五人。

在明代的职官制度体系中,文官实职并无正一品之设,仅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被赋予正一品之虚衔。就明代中枢机构而言,为内阁无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内阁大学士这一职位,其本身品级颇为低微,仅为正五品。

在永乐年间,诸多内阁大学士身兼尚书之职。此举措促使大学士品级得以擢升。盖自明太祖罢黜丞相制度后,尚书官居正二品,于文官实职体系中,位处品级之巅。

在官职设置体系中,当以尚书之职兼任大学士时,仅实现了对内阁阁臣品级的擢升,然从本质而言,阁臣与各部尚书在地位层级上并未产生显著分野。迨至仁宣年间,大学士群体渐次获授公孤衔。尽管此衔属荣誉性质的虚衔,却在品秩层面使得大学士与尚书之间形成实质落差,从而清晰界定了二者间的品级差异。

在明代的官制体系中,皇帝在三公之位的授予上秉持极为审慎的态度,且明显更侧重于勋臣群体,文官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以太师这一职位为例,整个明代,仅产生11位太师,其中文官出身者,唯有张居正一人,其余皆为勋贵阶层。

清代的官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承继了明代旧制,然而亦有部分适应性调整。就“三公”封授这一特定层面而言,其对象主要为文职官员。

在清代,于生前获封太师这一崇高尊衔者,仅见康熙朝之鳌拜与遏必隆二人。此二人皆为顺治帝弥留之际,经审慎考量后,以遗诏形式钦定的辅佐幼主之肱股大臣。

康熙帝成功擒拿鳌拜后,朝廷旋即褫夺鳌拜与遏必隆的太师头衔。待康熙帝亲政,便以正式诏令颁行新规:自此往后,太师一职,唯于大臣辞世后,以追赠之形式赐予。而相较太师品阶略低的太傅与太保,并不受此规定之约束。

事实上,于官员在世期间,获赠太傅、太保之衔极为鲜见。除两位太师之外,仅有二十四人得享此等殊荣。

在清代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官员于身后获追赠太师之衔,其一为雍正帝的授业之师顾八代,其二乃咸丰帝的经筵讲官杜受田。若将生前即获封太师以及身后追赠太师的情况一并考量,整个清代获此殊荣者,总计四人。

与明代尚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提升品级增强大臣职权不同,清代太师一职仅为荣誉性加衔,并无实际职掌。自雍正朝起,内阁大学士被厘定为文官最高品级——正一品,此品级与太师等同。故而,即便内阁大学士获加三公衔,本质上不过是一种点缀,有之固然为佳,缺失亦无重大影响。

【文正极具稀缺性】

“文正”这一谥号,于文官身后荣典中居最高层级,乃是朝廷对其生平功绩与品德修养的全面且高度的肯定,可谓对其一生的终极评定。在清代历史进程中,仅有八位文官获此殊荣,他们分别为:汤斌、刘统勋、朱珪、杜受田、曹振镛、曾国藩、李鸿藻以及孙家鼐。

依据清朝典制,大臣辞世后赐予谥号这一事宜,具体流程为礼部先拟出若干谥号选项,而后呈奏皇帝御批。针对获“文”字为谥的大臣,朝廷设有明确且严格的标准。只有翰林出身者,方具备此资格;若非翰林出身,唯有生前曾出任大学士一职,方可拥有以“文”字起首的谥号。该规定在当时始终得以严谨施行。

在礼部拟定谥号的规程中,对于以“文”字起首的谥号,除“文正”之外的其他谥号由礼部负责拟定。而“文正”这一谥号,具有特殊的拟定权限,唯有皇帝能够亲自拟定。由此可见,大臣是否能够获赐“文正”谥号,全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

在古代谥法体系里,针对“文”与“正”有着明确的规范条例。关于“文”这一谥号,其授予资格如前文所述,仅限于翰林与大学士群体。至于“正”的评定标准,则为:

在谥法体系中,“正”这一谥号蕴含丰富意涵。当上下内外皆心悦诚服,谓之“正”;谋虑深远且能达成宏业者,可称“正”;于内外诸事皆秉持真情实意,此为“正”;操行清白、坚守廉洁操守,以“正”相称;心系国家,不惜舍生忘死者,亦符合“正”之谥义。再者,内心坦荡,无所藏私,是为“正”;秉持正道,不屈不挠,乃“正”之体现;安于本职,恭敬尽职,以“正”为谥;仪态庄重,不失准则,可谓“正”;精神专注,庄重肃穆,同样称“正”。另外,以诚心纠正过错,可谥为“正”;以庄重之态为下属表率,亦归“正”之列;平息奸邪,拒斥偏邪言论,符合“正”的标准;君主能持身中正,亦可用“正”;诸事处理得宜,条理井然,“正”字适配;修身严谨,谨慎行事,此乃“正”也;以端正楷模之姿引领风尚,谓之“正”;心思公正,不偏不倚,是为“正”;坚守道义,矢志不渝,同样当以“正”谥之。

然而,在谥法制度的实际施行进程中,帝王并非全然遵循该制度的既定规范,其决策往往深受个人主观偏好的左右。以清代为例,获封“文正公”谥号者共计八人,其中真正契合“文正”内涵、实至名归者,仅汤斌、刘统勋与曾国藩三人而已。至于其余五人,从谥号评定的严格标准考量,其功绩与声望明显难与之相匹。特别是曹振镛,既未曾担当帝王之师,在其整个仕宦生涯中,亦未建立显著功勋或作出突出贡献。

文正这一谥号,虽其与受谥者是否相称或存争议,但由于乃皇帝御赐,基于皇权的至高权威性,无人敢于对此提出置疑。从谥号的价值评判维度来看,文正谥号的含金量极高。

审视清代获“文正”谥号的八位大臣,可洞察到一个显著特征:此八位皆为汉族官员。由此,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为何清朝皇帝未将“文正”这一殊荣授予满族官员?

究其根源,相较于旗人,汉族大臣对谥号的重视程度更为显著。在汉族士大夫的观念体系中,若逝后未能获致彰显身份与功绩的谥号,便意味着人生留有缺憾,亦难以契合个人对声誉与地位的心理期许。

旗人因较少受汉文化浸染,且于政治、经济层面长期享有诸多特权。与汉人相比,旗人更为注重实质性的赏赐。在他们看来,相较于赐予一个颇具赞誉的谥号,爵位所具有的实际价值更为可观。

不仅如此,从政治策略角度而言,皇帝旨在达成政治权力的均衡布局,遂将徒具虚名之位授予汉族大臣,而将实质利益留存于旗人阶层。例如,在科举考试这一重要人才选拔机制中,依循既定规则,旗人通常不会进入一甲前三名之列。

从整体视角审视,相较于“文正”这一谥号,清代太师的数量更为稀少,且就其价值内涵而言,亦不及“文正”。对于汉族大臣来说,太师一职并非不可或缺,而“文正”谥号则堪称臣子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至高目标。在整个清代历史进程中,杜受田以独特的际遇,成为仅有的一位身兼太师与“文正”谥号者,其幸运程度可见一斑。

1 阅读:386
评论列表
  • 2025-04-10 10:57

    清代汉臣获文襄不易,含金量高。

    等一个晴天 回复:
    [哭笑不得]几乎拿不到 文襄需要军功 到了清末左宗棠才有一个左宗棠拿到 张之洞属于特赐 其他至少是汉军旗人
  • 2025-04-12 17:24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太师生前获不了

  • 2025-04-11 13:42

    鳌拜当什么时候当过太师[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