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黑煤车曾是城市主干道的“标配”,当“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锁住发展天花板,谁能想到一座资源型城市竟能上演“逆袭爽文”?
山西晋中用一组震撼数据撕开转型大幕:2024年GDP突破2458亿元,17.6%的增速领跑全省,增量与增速双料第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昔日“煤城”如今街头跑的是甲醇重卡,天上飞的是救援无人机,工厂里转的是AI机器人——从地下挖煤到“云端造未来”,晋中正用新质生产力重新定义城市基因。
这场颠覆背后,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当财政收入下降7.8%时,为何民生支出却逆势增长?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这座城市又将如何续写传奇?
点击解锁资源型城市的“觉醒之路”,一起看“煤城”如何炼成“未来之城”↓↓↓


2024年,晋中市以2458.78亿元GDP总量跃居山西第四,17.6%的名义增速冠绝全省!这个曾靠"挖煤"吃饭的资源型城市,正上演一场震撼的"绿色革命":
首先,甲醇汽车:从山西开出的"世界名片"。街头跑的、赛场用的、国际关注的——晋中甲醇汽车已成为全球焦点。
依托吉利汽车"链主"效应,这里构建起**"醇-运-站-车"全产业链**:年产1.5万辆甲醇汽车、40万吨甲醇制备能力,70座加注站规划加速落地。
更牛的是,2025年初350辆吉利甲醇重卡亮相哈尔滨亚冬会,全球首个大规模应用甲醇汽车的体育赛事,让"晋中智造"登上国际舞台,相关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300亿元。
其次,低空经济+AI:踩中未来产业"加速键"。无人机盘旋太行山脉,AI机器人走进工厂车间——晋中正在定义"新质生产力"。
山西云智慧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无人机技术全球领先,多次参与应急救援;深圳优必选的区域总部落地,推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8%,传统"煤城"正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赛道上狂飙。
第三,传统产业"碳基重生"。煤炭不再是"黑金包袱",而是循环经济的"原料库":尚太锂电年产12万吨负极材料供应宁德时代,灵石焦化产业园实现100%绿色产能,
焦炉煤气变甲醇、煤灰渣制建材……2024年,晋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55.4%,"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写。

一边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7.8%,一边是民生支出占比81.2%——晋中用一组"矛盾数据",诠释转型期的民生坚守:
其一,县域经济"重新洗牌"。介休财政收入31亿元仍居首,但下滑12.8%;灵石以0.1%微增反超榆次,寿阳凭借有机旱作农业以10.1%增速成"黑马"。
区域分化背后,是产业转型的"疗效差异":传统制造拖累榆次,而新兴产业与特色农业正在重塑县域竞争力。
其二,减税50亿换未来:短期阵痛换长效增长。2024年为企业减税降费超50亿元,真金白银"放水养鱼"。
同时,1000亿元招商项目落地,吉利醇氢重卡、中航兰田装备等"未来型"项目投产,看似"伤筋动骨"的财政取舍,实则是为明天的税收增长埋下"金种子"。
其三,民生底线筑牢转型根基。城镇居民收入44434元,农村居民20669元,城乡收入倍差缩至2.15(优于全国平均);新增就业3.8万人超额完成目标。
哪怕财政紧平衡,教育、医疗、社保支出依然逆势增长,让老百姓成为转型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第一张牌:五大千亿产业矩阵
- 汽车牌:吉利基地产能提至20万台,甲醇经济向千亿级冲刺;
- 文旅牌: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双5A加持,"怡然见晋中"IP激活全域旅游,年接待游客破亿;
- 大学牌:21所高校扎堆的"晋创谷",计划引入120个科创团队,把人才"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第二张牌:3846亿项目"砸"向新赛道
2025年797个重点项目开工,昔榆高速、青银二广高速打通京津冀"动脉",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数字基建等"未来产业"占比超60%,堪称晋中版"新基建战役"。
第三张牌:把民生写成"发展指标"
- 住房:1.2万套保障房年内交付,让新市民"住有所居";
- 教育:山西师大附属学校等3所名校扩建,破解"大学城子女入学难";
- 消费:居民消费价格仅涨0.4%,"文旅+夜经济"拉动社零增长6.8%,让老百姓敢花钱、乐消费。

结语:资源型城市的"觉醒实验"。当甲醇重卡在冰雪赛场轰鸣,当无人机在绿水青山间穿梭,晋中用行动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是"断腕求生",而是"换道超车"。
这里的决策者深谙:用新质生产力破局产业桎梏,用民生温度化解转型阵痛,才是可持续的"逆袭密码"。
这座曾被煤炭"定义"的城市,正在用科技创新与民生情怀,书写属于资源型城市的"觉醒年代"。下一个十年,或许我们将看到:中国经济版图上,不再只有"煤城"与"新城"的对立,而是"传统"与"未来"共生的新范式。
亲爱的老铁们:你觉得晋中从“煤城”到“新质生产力之城”的转型中,最让你惊喜的变化是什么?是甲醇汽车的“国际出圈”,还是低空经济的“未来感”?
如果你是晋中市民,最期待家乡在哪些领域再“加速”?教育、交通,还是新兴产业?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为这座“逆袭之城”的未来打call!
(数据来源:晋中市统计局、福布斯中国、光明日报等;部分案例引自企业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