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5日,被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而在这一天,各大媒体和相关机构都会针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行曝光,以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在2023年的3·15晚会上,一则关于保水虾仁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节目中曝光了一些水产加工企业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虾仁的安全性,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保水虾仁是指在虾仁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保水剂,使得成品虾仁在外观和口感上更加鲜嫩多汁,同时也能够延长保质期。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保水剂的使用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量使用保水剂不仅会影响虾仁的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在此次曝光的报道中,记者对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进行了暗访,发现这些企业在加工虾仁时,存在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的现象,部分企业甚至将保水剂的添加量直接提高到国家标准的数倍,这样的虾仁产品一旦流入市场,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面临健康风险。
在节目中,记者曝光了多家存在违规操作的水产加工企业,其中包括尚方舟食品公司、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加工虾仁时,明知国家对保水剂的添加量有严格规定,却仍然选择违规操作,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严重影响了虾仁的安全性。
据了解,国家对保水剂的添加量有明确规定,普通虾仁的保水剂添加量不得超过千分之五,而一些企业却将这一数值直接提高到千分之三十,这样的虾仁产品一旦流入市场,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面临消化系统问题、钙磷比失衡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隐患。
除了虾仁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外,许多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并未明确标示保水剂的使用,这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作为消费者,他们有权知道自己购买的食品中含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的添加量是多少,以及是否存在任何安全隐患。
在此次曝光的报道中,记者对多款虾仁产品进行了抽查,发现大部分产品包装上并未标注保水剂的添加量,有些产品甚至连保水剂的名称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给消费者的选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他们无法准确判断所购买的虾仁产品是否安全。
针对此次曝光的保水虾仁安全隐患事件,专家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一些企业的违规操作,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和企业的自律。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水产加工行业的监管力度,定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成分进行抽查,一旦发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应该及时予以处罚,并对违规产品进行召回,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杜绝任何违规操作的发生。
此外,消费者也应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和营养成分表,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并尽量购买新鲜的食品,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保水虾仁安全隐患事件的曝光,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作为消费者,我们不仅要关注食品的外观和口感,更要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只有选择安全的食品,才能够真正保障自己的健康。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力度,企业能够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也能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够吃得放心、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