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商业社会,讲究等价交换,俗称“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还需要注重“忠”的品德吗?

布衣公子 2022-08-14 16:30:08

作者丨布衣公子

①忠乃上古第一德

忠可能是最早的道德规范。《史记》上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意思是说,夏人为政崇尚忠厚,但弊端是百姓粗野少礼;殷人代之以恭敬,但弊端是百姓迷信鬼神;周人代之以礼仪,但弊端是百姓不诚恳,又需要忠厚来救治。

②忠的含义

如何理解“忠”?《说文解字》中对“忠”的解释是“尽心曰忠”;明代才子冯梦龙补充说,“尽心事主曰忠”;清人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用唐杨倞《荀子注》的观点,“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也就是说,你诚心诚意地为别人办事,就叫做“忠”。所以,“忠”常和“诚”一起联用,叫做“忠诚”,比如忠诚的卫士。

《礼记》上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南怀瑾先生说,“忠是什么呢?就是扩充了爱父母的心,而爱国家,爱天下,爱别人。”,《左传》上说,“上思利民,忠也。”

综合来说,“忠”的含义,就是中人之心,尽力为人谋,诚心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忠”的一种典型描述。

③忠的对象

“忠”的对象可以是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集体、国家或民族。

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是为大忠。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爱国爱家?家是每个人的港湾,而国是每个家的港湾。管仲说,“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总之一句话,家与国,就是根。所以,漂泊在外的人,才会追求叶落归根。

④忠的重要性

忠在宋“旧八德”中列第三项,在民国“新八德”中列第一项。清初名臣魏裔介说,“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曾子每日的三省就有一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在古人看来,“在家尽孝,在外尽忠”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因此,古代社会,“忠臣孝子”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行的极高评价,我想,今天也应该如此。

忠诚是一个人取信于他人最好的证明,一个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失去了忠诚,就失去了人们对他最根本的信任。《三国演义》中,吕布在下邳(布衣公子老家江苏睢宁)被曹操所擒,为求不死,欲臣服于曹操,曹操问刘备的意见,刘备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听罢,没有给吕布活命的机会。

⑤组织如何培养忠

如今是商业社会,讲究等价交换,俗称“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还需要注重“忠”的品德吗?

插图丨Freepik

作为组织来说,忠诚是任何一个组织能够拥有战斗力的保证。任何一项事业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大批忠勇善战的员工共同奋斗。

而商业社会中,员工的忠诚从何而来?其最佳情形,莫过于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加入,以崇高的理想或具有吸引力的使命、愿景激励大家共同奋斗,这样最好。

然而,有才且忠厚之人,凤毛麟角;恃才傲物的人可能更多一些。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

马云曾说:“员工辞职,要么是钱给少了,要么是心委屈了。”可见,培养员工忠诚,一要看钱给没给够,二要看人开不开心。

实际上,就是“利益”跟“感情”这两点都要到位。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方面的经验了,孔子说,“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宽”说的就是感情,“恵”说的就是利益。孟子解释说,“分人以财谓之惠”。另外,《礼记》上也说了,“君仁,臣忠”,“财散则民聚”,说的也是感情和利益两个方面。

上面是培养员工忠诚的两个基本点。还有一个中心,就是“义”,也就是说我们从事的事业要有意义,同时不能违背道义、正义和大义。

⑥员工如何做到忠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很反感谈“忠”,然而,作为员工来说,“忠”是员工职业化素养的核心要求!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一个人进入职场,签了合同,就是一种承诺,承诺自己将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这是一个人能够在职场生存最起码的要求。自己的承诺,是一定要做到的,这是积累自己职场信用的过程。

也就是说,忠诚才能获得信任。这正是朱熹所说的“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即是说,忠诚是诚信的基础,诚信是忠诚的体现。而只有被信任的员工,才可能会得到任用和发展的机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信则人任焉”。可见,在职场中,能力重要,忠诚更重要。

我认为员工的忠诚,可分三个层次:首先,忠于职守是最低的层次,这是最基本的忠诚;其次,是工作超出上级的期望;再次,要有老板的心态。我们分别展开说一说。

首先,忠于职守。

忠于职守,就是工作要到位,业绩要达标。不是说呆在公司不走就是忠诚,而是要做出成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不是福利院,更不是养老院,公司聘用员工是为了创造价值,而非徒徒增加成本。

某互联网大厂老板曾发微博说,“公司部门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否则就会发生死海效应”。

微博截图

啥叫“小白兔员工”?有本书中总结的很好,“小白兔就是那种能力不突出但是也不会惹麻烦,工作不是特别积极的员工,老板通常对待小白兔就像鸡肋,吃之无味,弃之可惜,心肠稍微一软就把小白兔留下了。”

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同事,那真是一个团队中的木桶短板,当你激情澎湃地推进工作的时候;总感觉有人拖后腿,当你热情洋溢地激励大伙的时候,又总感觉身边有负能量的阴影,当年终考核来临时,你发现那位“小白兔”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正不急不慢兀自逍遥,你还要拉上其他同事帮他去完成本属于他的那一块工作,而他却心安理得。

啥叫“死海效应”?前面的那位老板在微博给出了解释:公司发展到—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愚蠢行为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这种现象叫“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那本书中的描述也是类似的,“一旦小白兔变成了老白兔就会造成麻烦,因为老白兔就更加难以辞掉,而且老白兔领导的部门就是一群兔子。所以,企业老板一旦发现新员工中有小白兔就应该立即干掉,千万别等,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更多的人变成小白兔。”

可见,“忠”首先就是不能做“小白兔员工”,如果一个企业只留下这些貌似忠诚的“小白兔员工”,劣币将驱逐良币,这家企业的未来堪忧。

其次,超出期望。

工作如果能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可以说,尽到了一个员工的本分。但是,你很难给上级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获得晋升。

领导都是拿着放大镜寻找人才的。如果你的表现能够超越上级的预期,工作比“到位”更好一点,业绩比“达标”更高一点,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带来惊喜,这样才能得到上级的垂青,甚至是公司老板的赏识。一个人升职加薪最快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超出老板对你的期待。

老板最想听的两句话就是:“老板,你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老板,我回来了,事情已经彻底搞定!”正所谓:有贡献者得老板,得老板者得舞台!

很多人长期得不到升职加薪,根源就在于,老板认为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配不上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你的表现撑不起老板对你的预期。

再次,老板心态。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两个人在干活,一个人在挖坑,另一个人把刚挖的坑又给填上,他们一直在重复这个动作。有人觉得奇怪,便问他们在干啥呢?原来,他们是在栽树,一个人负责挖坑,一个人负责填土,还有一个负责放树苗的人,今天请假了!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这种情况在很多公司肯定也是存在的,这就是员工没有老板心态的典型表现。表面上看,每个人都能按照分工的要求,完成了对应的工作,但对整个公司来说,实际的绩效为零,但却还要发工资。

有多大的格局,才能做出多大的事业,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所谓的本职工作,是基于企业的内部分工所设置的阶段性职责划分,并没有完全绝对的岗位界限,一切工作的指向都是为了履行企业的使命。老板心态,就是要有大局观,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分内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⑦忠的误解

近代以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和不了解,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有很多误解。比如,现在人们提到“忠”,总是会想起封建社会的“愚忠”。所谓“愚忠”,一般指的是绝对服从、从一而终。真实的“忠”是这样吗?

其一、“忠”不是绝对服从,要不怎么会有“忠言逆耳”之说?荀子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同时,荀子又说,“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

其二、“忠”不是从一而终,要不怎么会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样的俗语?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意思是说,以正道事奉君主,不行就不干了。可见,先秦时代,各国人才流动频繁,也就不足为奇。

我认为,忠始于情而裁于义。始于情,即是说,忠与孝一样,也应该是始于内心自发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恩情(如父母养育之恩、领导知遇之恩)、师徒之情、家国之情等;裁于义,指的是,无论是忠于人,还是忠于事,都要以符合“义”为前提,即符合道义、正义、大义。

关于这一点,荀子就说过,“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意思是说,“忠”与“孝”要以“道”与“义”为前提,“道”即正道,“义”即道义。可见,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忠”和“孝”并非是“愚忠”和“愚孝”。

人们常将“忠孝节义”放在一起来表述,实际上“忠、孝、节”所对应的就是董仲舒的“三纲”思想,“忠”所对应的就是“君为臣纲”。如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提到“忠”,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愚忠”的封建糟粕。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也难怪,自从董仲舒确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思想之后,后世的“忠”与先秦的“忠”已大不相同,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看看。

“三纲”思想应该是董仲舒在孔子“君臣父子”和孟子“五伦”思想的基础上所提出的。

“君臣父子”指的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啥意思呢?君有君样,臣有臣样,父有父样,子有子样。具体来说,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否则,就是管仲所说的“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作者:布衣公子

可见,这“忠”与“孝”都是双向的道德要求,而不是单向的道德绑架!并不是如董仲舒“三纲”所说的,后者对前者单方面地、无条件地服从。

又比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差使臣时要以礼相待;臣侍奉君时应忠诚勤勉。

再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表述非常直白就无需翻译了。孟子这种平等的君臣观比孔子“君臣父子”的思想要更为进步。

“五伦”指的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家注意看这里面的用词,“亲、义、别、序、信”都是双向道德规范,而不是“三纲”所对应的“忠、孝、节”这种单向的道德规范。

晚清士人孙宝瑄认为,“三纲可去,五伦必不可废,何也?五伦者,人生自然之秩序也,本无弊害;害五伦者,三纲也。今以恶三纲之故,并欲破坏五伦,是因噎而废食也。”

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追根溯源,不要因后世的流变,而曲解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

本期参考资料:

1.《管子·形势》、《管子·权修》

2.《论语·阳货》、《论语·先进》、《论语·学而》、《论语·八佾》、《论语·颜渊》

3.《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离娄下》、

4.《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

5.《论语正义·学而》,刘宝楠

6.《礼记·大学》、《礼记·礼运》、《礼记·祭统》

7.《荀子·臣道》、《荀子·子道》

8.《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9.《说文解字》,许慎

10.《庄子諵譁》,南怀瑾

11.《琼琚佩语·人品》

12.《左传·桓公六年》

13.《孙宝瑄日记》,中华书局编辑部

14.《裂变式创业》,宗毅 小泽

15.《阿里巴巴管理法》,戚风编著

16.《朱子语类》,朱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