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谁也不要妄图去改变别人的活法,谁也不要强迫谁必须跟自己一样丨010

布衣公子 2023-11-22 20:55:00

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今天我们继续【K094-《文化特点分析》】这份作品的文案阐述。第五章 文化是群体的共同属性,不同环境造就不同文化布衣公子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节的内容:

A、文化是群体的共同属性

B、不同环境造就不同文化

C、正确认识文化的差异性

A、文化是群体的共同属性沙因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属性。只要一个群体具备足够多的共同经验,文化就会开始形成。(《企业文化生存与变革指南》,埃德加·沙因)

所以,一讲到文化,一般是指某个特定群体的文化。例如,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当然,开枝蔓叶的家族也有文化,一般叫做家风。但单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不能叫做文化,只能称之为性格。

这个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正是基于文化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识别公司现有的文化或从经营或管理经验中发掘企业的成功基因。

B、不同环境造就不同文化

晏子说:“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问上》)。这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儿女英雄传》,文康)这句话的由来。表述的意思就是:不同群体的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布衣公子认为,这种文化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为适应不同环境所采取的不同生存方式,如处在热带的人需要消暑,而处在寒带的人需要保暖,他们的服装文化就会出现极大的差异。

《企业文化的逻辑》这本书举例说,广州人喜欢喝凉茶,普遍流行一种凉茶文化。当地天气炎热,凉茶可以消渴败火,调节当地人的机体与气候相适应,使人少生病、精神清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度过漫长炎热的夏季。这是凉茶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的逻辑》,王祥伍,黄健江)

阿婆主【思维实验室】的观点也是如此:任何一种文化宗教政治现象,归根结底都是自然科学,是环境因素和人适应环境的生物性决定的。(【思维实验室】视频资料)

正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所以,文化一定是多元的。

C、正确认识文化的差异性

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这世间万物的千差万别乃是自然规律。世界文明如同万花筒,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否则,岂不单调无趣?

不同文化间该如何相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态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发现自身之美,欣赏他人之美,相互学习借鉴,最后共同富裕。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惊讶鄙视;既不要丢掉了自己成为了别人,也不要妄图改造别人。

用咱老百姓的话说: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谁也不要妄图去改变别人的活法,谁也不要强迫谁必须跟自己一样。

在国际关系中,有一段广泛流传的观点是这样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用一种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去统一世界,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对其进行比较、评判或改造。

比如《华为之企业文化》这本书中,就写道:“华为公司针对海外员工专门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培训,并制作光碟给地区代表处培训学习,要求中方员工尊重并了解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华为之企业文化:凝聚18万华为人,打造员工共同价值观的精髓》,陈广)(注:第六章内容较多,会在下一篇单独发出,接下来发第七章)

第七章 文化具备惰性和惯性,需要不断地交流和创新

什么是文化惰性?亦称“文化稳定性”。体现某一文化对外来文化排斥和抗拒的本能。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称之为文化的遮蔽效应。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分别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正是由于天朝上国的骄傲心态及巨大的文化惰性。

什么是文化惯性?亦称“文化保守性”。体现某一文化因环境变化已失去原来的效用或价值,但仍会继续存在的滞留现象。

比如,古人的书写习惯为什么是自上到下、从右到左?古人用竹简或木牍书写时,右手持笔,左手扶卷,从上到下,徐徐向左。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一个案例。我们看电视里的古人席地而坐,分桌而食,原来分餐制古已有之。据传在氏族部落时期,生产力低下,食物匮乏,获得食物后要平均分配,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存活下去。后来食物日渐充足,不用平均分配了,但由于文化惯性, 分餐传统被保留下来至周时成为“礼”的要求。文化的惰性和惯性是文化自身的特点,越是古老的文化,其惰性和惯性越强大。

文化的惰性和惯性是客观存在的特点,并无褒贬之分。其不利的一面是:给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带来强大的阻力,其有利的一面是:起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

如何打破文化的惰性?需要外部文化的冲击或交流。比如,1853年的“黑船事件”,日本被美国以炮舰威逼打开国门,开始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产品冲入美国,美国又反过来研究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

如何打破文化的惯性?需要主动对文化进行变革创新,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皆是主动的文化变革。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