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那会儿,毛主席不在北京,他出门去考察工作了。路上经过曲阜,就顺便去孔庙逛了逛。毛主席看得特别认真,一边走一边还跟旁边的人聊着孔孟这些大圣人的事儿。
毛主席心情特别好,跟大家聊起了好多孔子的故事。大伙儿听得那叫一个带劲,都被毛主席的学问深深吸引了,心里头佩服得五体投地。
走着走着,毛主席忽然换了个话题,笑着对大伙儿说:“聊了这么多,我来出个小题考考你们,有谁知道孔子的姓氏是啥?”
有人直接喊道:“是姓孔吧!”毛主席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见大家都没能答上来,他便笑着继续给大家讲了起来......
哎,说起来,孔子他其实并不姓孔,那他到底姓啥呢?
【毛主席参观孔庙】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老想着了解国家的真实状况。所以,他常会从一堆工作中挤出点时间,跑到全国各地走一走,亲自去看看。
1952年10月份,毛主席去黄河流域考察,路上经过济南。工作视察结束后,在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热情邀请下,毛主席决定再多待两天,好好逛逛济南城,领略一下这里的风光。
在济南逛了一天,该看的基本都瞧过了,毛主席还是觉得没看够,心里琢磨着再去曲阜走一走。
几十年前他去过一回,可自从解放后,他就没再踏足过曲阜,这回他打算再去瞧瞧。
然后,毛主席对罗瑞卿说:“咱们去曲阜,瞧瞧孔夫子出生的地方咋样?”
10月28号那天,毛主席在罗瑞卿、许世友等人的陪伴下,一块儿去了曲阜的孔府。
孔子玉一见到那位中央的大领导,一眼就认出了是毛主席,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
毛主席笑呵呵地先伸出手,跟孔子玉握了握手。孔子玉赶紧向毛主席简单介绍了下自己,接着就带着毛主席他们往孔庙的方向走。
进了孔庙大门,毛主席一边走着,一边跟旁边的罗瑞卿和许世友聊起往事,说他1920年4月那会儿,从北京跑到上海去,是为了给第二批要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学们送行。
路过曲阜的时候,毛主席,这位从小就读《论语》长大的人,满怀着深深的敬意,去逛了逛孔府、孔庙,还去了孔林,并且恭敬地祭拜了孔夫子的坟墓。
这次他算是二度探访孔庙了。
聊着聊着,咱们就走到了东华门。一迈进东华门,毛主席环顾四周,说道:“这儿摆的东西,跟我多年前来的时候一模一样,一点没变。”
接着,孔子玉带着大家走到孔庙最重要的地方——大成殿。一踏进大殿,毛主席就开始跟大家聊起“大成”这俩字的由来,他说道:
孟子称赞孔子是世间真正的伟大智者。因为这个高度评价,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觉得孔子的思想跟他们的统治想法特别合拍。于是,他们不停地给孔子加封各种头衔,好像给他戴上了一层层的光环。这样一来,孔子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越来越尊崇了。
清朝那会儿,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从这些能看出,“大成”这个赞誉,其实是孟子早些时候给孔子的评价。
毛主席说完大成的由来后,又幽默地加了一句:“瞧这孔夫子,简直是步步高升,一辈接一辈地被封赏嘛!”
听到主席那幽默的玩笑话,大家都忍不住咧嘴大笑起来,整个场合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多了。
大家还在琢磨毛主席刚分享的那些历史故事呢,毛主席突然话头一转,笑着说:“我讲了不少,现在来个小测验,看看谁晓得孔子到底姓啥?”
大伙儿里头,有的说自己姓孔,有的则摇头说不知道,到头来,谁也没能给出一个准儿答案。
毛主席笑着,一一看过大家,开口说道:“看来大伙儿都不知道啊,那我就直接揭晓答案了。孔子其实不姓孔,他姓子!”
毛主席一说完,大家不由得愣了愣,脱口而出:“啥?孔子姓子吗?”
瞧着大伙儿的神情,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致,又乐呵呵地跟大家聊开了。
【姓和氏的区别】
你知道吗,在中国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候,人们不光有姓,还有个叫氏的东西,而且姓跟氏之间差别还挺大呢。
姓氏啊,它得从很久很久以前的母系氏族时代说起。那时候,还没有咱们现在说的“家庭”这个概念,大家都是聚在一起生活的,没有明确的小家庭。孩子生出来后,大家伙儿都不知道孩子的爹是谁,但很清楚谁是带大孩子的妈。
由于不知道爸爸是谁,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就靠妈妈这边来定血缘关系。大家都跟着妈妈的姓,这样一来,不同部落之间的血缘就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你一瞅那些同姓的人,就能明白他们的女性老祖宗肯定是同一个人。
就是因为这样,那时候的人们立下了一个规矩,就是“同姓的人不能结婚”。所以那时候的女孩子,只能嫁给本氏族以外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先秦时候的女性,人们只说她们的姓,而不提她们的氏。
说起来,那时候姓的主要作用就是“区分婚姻”,简单点说,就是为了不让同姓的人结婚。
姓氏的由来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在很久以前的母系氏族时候,有人觉得他们的部落是从某种动物或者植物变来的,于是就把这些当成老祖宗,看作是氏族的象征,图腾啥的。后来呢,这些动物或植物就变成了他们的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人开始琢磨着用些别的来当自己的姓,比如封地、官职名、封号、死后的谥号、干的职业、住的地儿,还有身边的景物等等。
这么说吧,中国姓氏的由来那可是相当丰富多彩,也挺复杂的。
而“氏”这个东西,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候出现的。氏是可以变的,它可以拿祖宗的名字或者谥号来当氏号,也能用自己或者祖宗当过的官职来命名,甚至还可以用被封的地名或者邑名来作为氏号。
氏这东西,主要就是男性贵族用来彰显自己身份的标志。说白了,它就是用来判断一个人在社会上地位高低贵贱的。
古时候,同一家族的人,要是他们的子孙搬到了别的地方,或者身份有了变动,那在这个有着共同祖宗和姓氏的大家族里,就会分出好多支脉。为了区分这些支脉,他们就开始用氏来当标志了。
所以啊,那时候的贵族男士一般只说自己的氏,不说姓,因为氏能显示出身份的高低和家族背景,可穷苦的老百姓呢,就只有姓了,没有氏这一说。
【孔子真不姓孔 他姓“子”】
大家想不想知道,孔子他老人家究竟是不是姓孔呢?毛主席先给咱们科普了下姓和氏的区别,接着就聊起了孔子的事儿。
孔子啊,他是殷商那些贵族的后代,说起来跟那个有名的商纣王还是沾亲带故的呢,同属一族。
殷商的老祖宗是契,这家伙在大禹治水那会儿可是出了不少力,帮了大忙。后来,舜帝一看,这家伙不错,就给了他不少奖赏,还赏了他个姓,叫“子”。
从这些情况来看,孔子姓“子”这事儿,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
商朝没了以后,孔子的老祖宗又被封为了宋国的侯爷,当上了宋国的老大。
孔子的老祖宗弗父何,他是宋愍公的亲大儿子。不过呢,他并没有坐上王位,而是主动把位置让给了自个儿的弟弟,自己乐意当个臣子。
之后,弗父何的子孙接过了他的贵族头衔。
不过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那会儿,宋国闹起了内乱。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避难,跑到鲁国去了。在鲁国,他成了家,有了孩子,这一支就传下了孔子的后代。从那以后,他们这一脉就用“孔”当了氏,但“子”才是他们的姓。所以说,孔子其实不姓孔,而是姓“子”。
听完毛主席的一番解释,随行的伙伴们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啊,在这之前,咱们都以为孔子就是姓孔,字仲尼,名字叫做丘呢。
毛主席说到这儿,忽然扭头看向孔子玉,问道:“你姓孔,莫非是孔老夫子的后代?”
孔子玉回应说:“对,主席,我算是孔子的第七十二代后人。”
“嘿,你们的名字是不是都按家里的辈分来取的啊?”毛主席突然有了兴趣,好奇地向孔子玉打听道。
孔子玉回道:“对,我听老人们讲,清朝乾隆皇上给孔家定了30个字的辈分排列,不过我脑子里就装着‘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20个字。”
毛主席一听,兴趣更大了,他直接撕开烟盒,拿给孔子玉,说:“把你记住的那二十个字,写在烟盒这空地方吧。”
毛主席接过孔子玉递过来的、刚写完字的烟盒纸,他认真瞧了瞧,眉头微微皱起,一脸纳闷。他心想,这孔子玉的名字,跟烟盒纸上那二十个字,咋看也看不出有啥联系啊。
然后对孔子玉讲:“你们那辈分的名单上没有你,会不会是在另外那十个字里找呢?”
孔子玉猛地一拍脑门,像是想起了啥重要的事儿,笑着说道:“瞧我这记性,忘了提了,子玉是我的别名,真名叫孔宪彬。自打参加革命啊,我就一直用着‘子玉’这名字了。”
毛主席再次瞧了瞧烟盒纸上的字,然后满意地点点头,说:“对,这就对上号了!但现在咱们是新社会了,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起名字这事儿,喜欢怎么叫就怎么叫,名字嘛,就是个简单的称呼,没必要那么多规矩和限制!”
毛主席一说完,孔子玉他们就不由自主地拍起了手,伟人身上流露出的那种特别的气质,真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毛主席怎么看孔子】
大家边走边瞧,不知不觉就到了孔子墓前。毛主席看孔子墓看得特别仔细,参观结束后,他又聊起了孔子的话题。
从毛主席的话里能听出来,他对孔子是又喜欢又有点不赞同。他说,对孔子的思想,咱们得辩证地看。那些拖社会后腿的消极想法和说法,还有那些搞等级、歧视的歪脑筋,咱们得果断扔掉;但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态度,那可是值得咱们好好学习和传承的。
1939年4月的时候,毛主席在抗大开了个会,总结生产运动的情况。他会上说:“大家都把孔子当成圣人,可他也有不对的地方,他就不咋喜欢动手种地。”
毛主席打了个比方:“记得有次,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农活怎么干,比如怎么耕田种地,他坦言自己不懂这个,还说不如农民在行。又有弟子问他怎么种菜,他也直说不会,比不上专业的菜农。”
最后,毛主席总结说:“咱们现在的人,不能光当读死书的书虫,得把劳动和学习结合起来,多去实际动手做做。”
毛主席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他为人民办事,和人民站在一起。因此,对于那些像孔子学说里讲的“愚弄百姓”“束缚民众”的想法,还有那些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行为,他特别不满,并且好几次都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批评。
毛主席对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作用和贡献,还有他创建的儒家学说,那是相当赞赏的,基本都是看好的。
毛主席看待孔子的历史地位时,总是强调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他还觉得,多了解孔子和儒学,能帮我们更好地明白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对于孔子的那些老传统,咱们绝对不能忘掉,但也不能死守着孔子的思想不放,得学会挑好的学,把不好的丢掉。咱们得拿他的精华,把那些过时的、不好的东西去掉。
【结语】
这次跟着毛主席一块儿逛孔庙,随行的人都不由得感叹:“听主席这么一讲,感觉比读十年书都值!”而且,大家还亲眼看到了主席那种不断努力进步和知识面特别广的样子。
说起来,在中国老百姓心里,毛主席和孔子那可都是神圣的存在,他俩的想法对后来人影响可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