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有问题吗?它一到,圣人孔子秒变俗人,该吃吃该喝喝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9-09 08:54:00

小时候,央视频道曾播放了这样一个成语故事视频:

某地发生饥荒,很多老百姓都饿死了。有一富户见状立马搭棚煮粥赈灾,很多饥民听闻立马蜂拥而至。因为很久没有进食,老百姓自然顾不得什么体面,如同饿虎下山一样,端起粥狼吞虎咽了起来。

当然“吃水不忘挖井人”,饥民在大快朵颐的时候,也不忘感谢富户慷慨施救。富户见状,脸上不禁洋溢起了满足的笑容。

按照剧情发展,这个时候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发生了。果然,饥民队伍里出现了一个面黄肌瘦且满面愁容的人,他并没有像其他饥民一样迅速围住富户的粥摊吃起来,而是昂首阔步、自顾自向前走,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模样。

富户见状,立马对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句:“喂,过来吃饭呀!”没想到这个人竟然满是怨恨地回应道:“凭什么吃你的饭?看到那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我就恶心。”

富户一听,感情还是个有骨气的好汉,立马心中愧疚不已,端起了粥就在后面疯狂追赶,边追边连连道歉:“哎呀,不好意思啊,我说话说重了,你快过来吃吧,快来吃吧。”

结果好不容易追到这个人面前,这个人居然倒地饿死了,看来这个人因为面子问题,一路拒绝了好多人的施救,真是可悲可叹。富户趴在他的尸体旁边也是懊恼不已:“看来他真的不吃我的饭,要是我说话好听一点就好了。”

央视播完这个视频之后,就给出了“嗟来之食”的成语讲解,并且高度赞扬了这个有骨气的饥民,称赞他不因身体肌肤受损拖累了气节,值得后人学习。

现在想想,觉得这个人偏执了,富户并没有表现得对他怎么不尊重,因为工作繁忙(毕竟要赈济那么多灾民肯定抽不开身)只是说了一句“嗟,来食”,就轻易触碰了他那如同玻璃一样的自尊心,未免太矫情了吧。况且富户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后,立马及时补救,可谓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况且在饥饿面前,即便是大圣人孔子,也会瞬间秒变为俗人,将那些所谓的礼仪规范、君子风范弃之脑后,该吃吃,该喝喝。

孔子一次例行推销儒家学说途中,正遭遇陈国和蔡国打仗。孔子被困在犄角旮旯的地方,据说饿了十天。这个时候,子路偷来了饭,孔子不问出处,张嘴就吃;子路又偷来了酒,孔子还是不问出处,张口就喝。

这个时候的孔子,还是你们心目中那个熟悉的翩翩君子吗?还是那个执掌道德标杆的贤者吗?还是那个“垂緌饮清露”、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吗?显然都不是,此时孔子的言行举止,与一般的市井小民没有分别。

孔子的此番让人“大跌眼镜”的操作,也让人明白了一点,饥饿来了,就不要在乎什么个人形象了。也正如《雍正王朝》中三王胤祉教育书呆子李茯一样:自己想要调查科考舞弊案,就收起自己的名士派头吧,赶紧去找大老粗李卫。

所以说“嗟来之食”这个成语传达的价值观值得商榷。虽然自古以外,中华文明以德为先,以礼为傲,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凡事总得有个度。

个人自尊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为太过讲究自尊而让自己越发矫情敏感了起来,但凡嗅到别人一点不尊重自己的意味,就“一口咬定”对方在践踏自己的自尊,然后死活不原谅别人,这也未免走火入魔了。

反观大圣人孔子,就很懂得这个度,在保护自尊和蝼蚁偷生两方面很懂得兼顾和灵活切换。饥饿来了,孔子便将道德礼仪统统弃之不顾,将自己看作蝼蚁,张嘴就吃、张口就喝;

而一旦解决了饥饿问题,孔子又变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圣人模样,后来孔子回到鲁国,鲁哀公接待了他。此时的孔子立马又成为了道德礼仪的化身:肉切得不方正不吃,垫子摆得不正不坐。

事后子路非常不解,问孔子为何前后判若两人,难道自己看花了眼。孔子只好无奈地说:之前他不问饭食来历张口就吃,不问酒的出处张口就喝,是因为他在“偷生”;如今酒足饭饱,被人邀请讲学,当然要以“讲义”的姿态示人了。

所以说,“嗟来之食”没有问题,饥饿一到,圣人孔子秒变俗人,该吃吃该喝喝。

0 阅读:153
评论列表
  • 2023-10-15 22:41

    屁!

  • 2023-09-09 13:55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 2023-09-09 13:57

    从《博物通书》看现代电磁学的中国起源  多情小宝 20-07-10 关注  1851年由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图1 《博物通书》封面注明年代:耶元1851年,西医士玛高温译述 “先轸”、“牛肉好吃”等网友认为,《博物通书》本系中国本土的科技著作,被传教士玛高温篡改为从西方向中国传播的科技著作。理由为:1、传教士玛高温是一个传教医生,怎么懂电磁学?2、《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标记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等中国的天干地支。3、《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人物为中国人模样和装束。4、耶元1831年11月,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电磁感应的实验结果,而《博物通书》著述为耶元1851年,从西方传到中国的速度太快,这也不符合西方技术封锁的特点。5、将电磁称为为“气”,正是中国传统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以上理由均很有价值,但尚未构成铁证。《博物通书》一共45页,除了宣扬宗教之外,纯为技术描述,若传教士有篡改,实难考证其内容的真正年代。所以本人找来《博物通书》一书详细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