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三国故事中,周瑜似乎总想要暗算刘备,还有了借荆州的故事。在这种故事前提下,自然就有网友产生疑惑:周瑜既然把刘备看作为威胁,为何周瑜不夺取荆州南四郡。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刘备完全可以用徐江老大的口气说:周瑜,你什么身份,也敢暗害我,敢抢我看上的荆州南四郡。
三国故事有一个很被人忽视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三国大半经典故事都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些人物是有东汉官职和爵位的,他们的思考模式也经常从这些职位和爵位出发。官位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既重要也不重要。说它不重要是因为乱世中有兵才是王,朝廷大员的命没那么值钱,董卓就敢对四世三公的袁家动手,孙坚、孙策杀起两千石的高官来也不手软,兖州、扬州的刺史都被人或杀或关。
说它重要是因为如果军头们抢地盘时,有个朝廷任命的官衔能够减少抵抗,攻城略地的速度会比没有官职的人快上很多。当时的人们还认可东汉的官衔,孙十万在攻打合肥时,他的部下就把他叫做“孙会稽”,而不是侯爷,更不是吴王,因为他家的侯爷身份传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孙权当时还没有扬州牧的官衔(那要到他杀了关羽之后),更不是大魏的吴王。
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后的身份是东吴的中护军,统帅孙十万的人马时身份是大都督。孙吴的大都督可不是东汉官方认可的官衔,它类似于总指挥,是一个伸缩性很强的临时职务,就好像建筑工程的总指挥和淮海战役总指挥都是总指挥一样。周瑜出身的庐江周氏既出过三公级别的大佬,家族也有侯爷爵位傍身,但周瑜本人在南郡之战前没有太守职位,这就非常尴尬了。
太守这个两千石的职位是东汉社交圈区分阶层的标志,两千石的太守可以推荐人才,可以充当地方上的高手、大侠们的主君。它甚至比今天的“小目标”人群还稀缺,谁家几代出过两千石的官员就可以傲娇地宣称是“累世两千石”。孙策和周瑜是铁哥们,却没有太守职位送给周瑜。当时的扬州太守要么是孙家掌门亲自兼任(会稽郡太守),要么是自家重量级股东担任(比如继承了孙坚很多部曲的孙贲),还有就是孙家的亲戚和旧部。刘备就不同了,刘皇叔也是许昌城里能跟曹老板青梅煮酒的大佬,当过万石的豫州牧,还是东汉的左将军和宜城亭侯,别说周瑜,就是孙权的地位都远不及刘备。如果周瑜直接干掉刘备,估计会引发连锁反应,曹老板甚至都会宣布周瑜是战犯,要打着为刘备复仇的名义进攻孙权。
赤壁之战后,孙权在当年十二月领着主力进攻合肥,只留下少数兵力给周瑜,让周瑜夺取南郡、当南郡太守。周瑜甚至要从刘备手中借了张飞和1000人马,周瑜兵力不足,自然不可能分兵南四郡。而且就算他有足够的兵力,荆州南四郡也不会服气他。道理很简单,那四郡的太守也是两千石的高官,也是一方大佬,根本就不会服气还不是两千石高官的周瑜。荆州南四郡的太守们一贯心高气傲,实力也不容小觑。公元一九九年,未来的曹魏大佬恒阶就劝说长沙太守张羡联合桂阳、武陵、零陵四郡一起和刘表PK,战争持续了三年多,直到张羡病死,张羡之子张泽无法服众才让刘表翻盘成功。
荆州南四郡不服刘表,也不会对没有东汉正式太守头衔的周瑜领头就拜。他们手下也有不少精兵强将,老将黄忠就在长沙太守韩玄麾下,周瑜要是夺取南四郡可是有不小的阻力。这些人不服气周瑜甚至孙权,但很服气左将军刘备,公推刘备为荆州牧。这是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决定的,可不是后世文人脑洞一开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