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入川系列(四):天国第一名将,为何被困死在大渡河

风雪太平史 2025-03-27 21:38:43

前言:石达开有天国第一名将之称,自加入拜上帝会,领兵十余年,纵横半个中国。现在率4万人来到大渡河前,却始终无法过河,数次强渡,均以失败告终,损兵折将。

大渡河真是如此难以逾越?这位“名将”遇到什么难题?是自己失策,还是敌人太狡猾?民间传说为庆祝儿子出生放弃渡江,与土司收了过路费却最终背刺,到底真相如何?

石达开在横江期间,打算等金沙江发大水趁势攻向北岸,清军没给他这个机会。现在到了大渡河,却被洪峰所阻。

后来骆秉章专门上《奏报河神助顺疏》,认为是河神显灵,发大水让石达开无法通过。

其实农历三月份春暖,正是雪山融水的时候,大渡河很容易形成洪峰,只能说石达开的时机再糟糕不过。

石达开一开始倒不担心,“达开谓山水暴发,一二日可平也,当少俟之”等候两天水就会退,到时就可以渡河。

三天后,水势确实稍缓了一些,太平军也制作几十只船筏。问题是清军唐友耕部也到达北岸。因为大水,大渡河水位暴涨一丈多,渡河难度急剧增加。

在这里先插入一个话题,一直有传言石达开是因为王娘替他生下一个儿子,高兴之余,下令暂不渡河,全军先庆祝三天。

有认为这件事是石达开不能渡河的关键原因,也有说这是纯粹谣言。

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生下儿子,出自《擒石野史》,原文如下:

当夜,达开妇诞一子,乃通令将卒曰:“孤今履险如夷,又复弄璋生香,临此水碧山青,愿与诸卿玩景欢醉”部属均稽首称贺。以是传令犒赏,休养三日,各整队登山采粮,俟行囊充实,方计克小河。此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

前述讲过《擒石野史》相关问题,这段文字是不是毫无根据的小说桥段?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得子,当地民间确有流传。尤其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的时候,记录下不少文字。平天国历史研究泰斗罗尔纲先生、王庆成先生均有详细考证。

以下引文出自罗尔纲先生论文《关于石达开大渡河覆亡的几件事》,属于纪念太平天国革命一百三十周年(即1981年)论文集的一部分。

文彬《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叙述朱德总司令在安顺场的谈话说:

总司令又说着安顺场的故事。他说:“我问了这一带的群众,都说石达开入川是在这里消灭了的。因为生了王子,不能前进,大排酒席,大吹大鼓,弄了好几天。结果后面追兵一来,‘倮倮’又反对他,全部消灭了”。

一九五一年秋,我在南京见刘伯承元帅,他也把石达开因庆祝生子耽误过河的故事告我,说人民爱护共产党,要红军吸取石达开的教训,赶紧渡河。

纪希晨《从大渡河到金沙江》也说:

石达开庆祝他儿子的诞生,延误了渡河进军的时间,所以很快就被清兵和彝族士司,前堵后追地团团包围起来。在狭窄的山岳地带里,太平天国的英雄们,虽然整整奋战了一个月,可是,终于由于政策和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没有能够渡过大渡河,而全军覆没了。

罗尔纲先生提到的文彬全名冯文彬,跟随中央红军参与长征,1997年逝世,倮倮即彝族人。第二部分听刘伯承元帅亲口讲述者,应是指罗尔纲先生本人,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更是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直接指挥者,与当地人有密切接触,所说有相当份量。纪希晨是著名新闻工作者,2016年逝世。

王庆成先生论文《石达开大渡河覆败事实》也有相同记述,还补充文彬原文中一句,一位当时八十多岁的老人告诉红军:

……石达开的队伍在这里扎了几天。听说生了太子,办酒席,挂灯结彩,打锣打鼓,很热闹。

从内容可以确信,红军长征到大渡河时,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听到不少石达开当年因为生子耽误过河的说法,可见生子一事并非凭空杜撰,也确实进行过庆祝。

基于史料推断,很可能是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当晚发大水,石达开儿子就在这天出生。当时的情况,无论有没有儿子出生,太平军都无法渡河。

石达开认为洪水过两三天就会退,趁这几天建造船筏,搜集粮食,同时全军也庆祝得子。太平军未能及时渡河是因为多种因素,石达开确实判断失误,却并非单纯为庆祝生孩子。

大渡河畔翼王得子——电视剧《魂断太平》剧照

1863年5月17日,洪水稍退,太平军开始第一次渡河。

北岸清军唐友耕部立足未稳,看见太平军渡河,连忙施放枪炮。

清军阵地都没有搞好,枪炮都是随便放,只是听个响为自己壮胆。真正的困难是河面水流湍急,太平军船筏到不了河中央就无法控制,难以前进。

石达开只能决定再等几天,等到河流平静一些再说。这几天不断派兵隔河奔走呐喊,令对岸的敌人精神紧张。

21日,当天大雨停止,雨过天青,水流也没有那么湍急,石达开认为时机已到。

太平军精选5000精锐,登上几十条竹筏与几十条船,前扎草人挡枪弹,后用盾牌护身,向北岸强渡,其他太平军也围在岸边,拼命呐喊助威“声震山谷。”

清军趁这几天构筑好阵地,在对岸用排枪排炮不断轰击。混战间,放在船筏上的火药被引爆,不少船筏起火沉没,有一些触礁翻沉。数艘侥幸冲到下游,也被随之而来的清军击沉。骆秉章称此役“抢渡之贼,无一生还”,石达开损失5000精锐。

关于这场战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清军枪炮乱放,根本打不中太平军船筏,眼看就要抵达对岸,忽然间洪峰骤到,把船筏全部冲翻,太平军落水被冲走。

当天晚上,石达开派几百人手持火把,沿河岸上下寻找其他渡口,并无收获。

初战失利,石达开决定调整进攻重心到松林河上,打算突破松林河北上从泸定桥过河。

连环画《太平天国故事—血溅大渡河》太平军强渡大渡河图画,该组连环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松林河西岸,有土司王应元的军队,5月14日石达开初到紫打地时,这里只有200人,拖了几天,守军已经增加到2000人,后边还有骆秉章派去助守的清军。

不说战况,先插入一个话题,一直有传石达开战前曾给王应元送过礼物,请求给路过境,王应元收礼答应,还派出向导。后来却因为骆秉章“实在给得太多”,背刺太平军,导致石达开在紫打地被困。

这件事出自前述薛福成《书剧寇石达开就擒事》,原文如下:

……达开率众可四万,绕越嶲、冕宁前进。知越嶲诸要隘严兵以待,果由小径趋王应元所辖之紫打地。其旁两山壁立,隘口险仄,易进难退。前阻大渡河,左阻松林河,右阻老鸦漩河。达开以土司之纳其赇也,夷然信之,长驱入险。

薛福成在下文还感叹:

是役也,达开不自入绝地,则不得灭;即入绝地而无夷兵四面扼剿,亦不得灭。然使诸土司中始无得贿纵贼之人,以达开之审于行军,亦决不肯竟入绝地也。

文意是石达开敢率军深入绝路,就是相信土司收了钱,会放他一条路,结果却事与愿违。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一点,就是石达开军队与彝族土司之间关系如何。

前述赖裕新在战死后,其余部北上期间,为复仇军纪失控,一路焚毁村庄,激起沿路彝族居民敌视太平军。

那么,石达开这一路情况如何?

1943年,岭承恩后人岭光电,在成都开明书店出版《倮情述论》一书,其中有一节内容《石达开在宁属之失败经过》,里边提到:

太平军对夷民力量未加注意,对夷民土司加以侮辱、拘囚、劫夺、杀戮,结果使夷民起了反感,处处准备起来打击。

……

石达开入宁,系顺安宁河而进,沿河曾与土著夷民接触,他不知道夷民力量,……更以为除清兵以外,没有抵抗能力,所以处处肆无忌惮,对夷民力量全未重视,或有时加以鞭笞,施行压迫手段,以为夷民知识未开,懦弱无能,故毫不防备,……凡此种种,都是石达开入宁之大阻碍,大错铸成千古恨,实是一件可惜的事。

这里的“宁”当指宁远府,安宁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经西昌与冕宁,石达开一军到紫打地前沿河经过。

岭光电书中并无石达开曾向土司送礼的记载,反而透露太平军对彝民相当轻视,认为其根本不能对自己产生威胁。

必须指出一点,岭光电是土司后人,书籍出版又在1943年,当时在三青团西康省支部工作,其所述很可能有维护自己所处阶级、为祖先开脱的考虑,在这里列出原文,仅供读者参考。

罗尔纲先生在《关于石达开大渡河覆亡的几件事》中,也认为石达开并无事前向土司接洽请让路,所据并非岭光电的书,而是一份石达开训谕。

6月5日,太平军在大渡河已经受阻二十多天,石达开给对岸的王应元发了一份书信,即《给松林地总领王千户训谕》,摘录如下:

缘予恭泰天命,亲统雄师,辅佐圣主,恢复大夏,路经此地,非取斯土。贤台不知师来之意,竟尔抗拒,姑无足怪……如允让道罢兵,不独我师所过尔境,不犯秋毫,而且许赠良马二匹,白金千两,与贤台为军之资。他年天国一统之后,定有加封贤台也。倘贤台竟称兵抗拒,予则加选三千虎贲,不得已誓渡小河,将尔一方痛剿,鸡犬不留,房屋烧尽,那时悔之晚矣……

从这份训谕可见,石达开进入彝区如此长时间,才第一次与王应元联系,陈述起兵原因是“恢复大夏”,尤其“贤台不知师来之意,竟尔抗拒,姑无足怪”一句更可证明之前并无接触。到现在才以“良马二匹,白金千两”来向王应元买路,并许诺“天国一统之后,定有加封贤台”。

可惜王应元收骆秉章银两、得战后任意夺取太平军财物人员承诺在先,又看见太平军当时形势已经相当窘迫,兵败在即,怎么可能答应,“经王应元斥回”。

另外石达开在进军期间,仍然执行太平天国毁庙政策,如巧家县志记载县内鲁班庙、龙王庙被毁,在彝族地区仍然如是,只会更加激起反感。

综上所述,借用罗尔纲先生一句话来总结:

事实是石达开对彝族的情况愚昧无知,完全忽视行军通过彝族地区的困难,他在进入这一地区前,并没有向松林地士司进行接洽请求让路的事。

这与多年后红军长征期间经过彝族区,坚决执行民族政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形成鲜明对比。

王应元画像,出自光绪版《越嶲厅志》

回归主线,5月22日,石达开强渡松林河,前述松林河在涨水时,河面都是漩涡,十分难过。太平军想了一个方法,将士手持长竹竿,三五人、七八人联在一起,互相支持,共同涉水。

大家欢呼前进,来到河心,这里有一道深沟,难以跨过,有一人跌倒,同持竹竿的几个人也同样站立不稳,跌入河中,撞上乱石,再被水冲走……

有七八成太平军无法通过这条深沟,少数过了沟的已经筋疲力尽,王应元军队以逸待劳,正持长枪等着……

第二天,石达开改变战术,派人从河口以上十里的磨房沟泅渡过河。此地河床较深,河面较窄,没有乱石险滩。

经过挑选的数百人,口衔利刃,同时泅渡,只要能成功上岸就是胜利。

可惜河水水寒彻骨,游了一段,手脚麻木,转眼就被急流冲走。即使有去到对岸,也是手脚僵硬,土司军拿着长枪冲上来……

太平天国研究专家史式老师,曾经在6月初左右于松林河当地测试过水温,据他所写:

那时已经开始涨水(还未大涨),附近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山积雪融化,冰凉的雪水奔腾而下,从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我两脚一下水,立刻麻木,动弹不得。

太平军未能抢渡二三十米宽的松林河,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最大敌人。

石达开再尝试利用太平军传统的浮桥技能,用几艘大船,每艘船首尾用铁环相连,在夜间放入河道,作为浮桥。但水势实在太急了,船只环扣被激流冲断,这个计划也功败垂成。

石达开大渡河败覆图(点击可放大),出自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到这份上,前进已经不能,石达开为何不选择后退另觅他路?

石达开确实想过,可惜已经退不回去,来路全被清军封锁。

骆秉章能够位列晚清名臣,是因为对全局统筹要胜于不少督抚级官员,在石达开进军紫打地之时,已经做好全局布置。

除了负责阻击的唐友耕、蔡步钟、王应元军,还另外安排两路军断石达开后路。

都司王松林率军把守筲箕湾一带,切断太平军向南退往西昌的道路。

越嶲同知周岐源、参将杨应刚、土司岭承恩,率军到竹马岗,堵住太平军东进道路。

据岭光电书中所述,石达开在沿途险要处,如铁宰宰,留有守军,这些地方被土司兵“血战后将该地占领”,其他要被一一攻占,土司兵还砍下千年古木堵塞山路。

岭承恩断后路还不止,率军攻打太平军存粮地马鞍山。

马鞍山在紫打地东南五里,石达开鉴于大军要抢渡,没有把粮食带到紫打地,存于马鞍山,派兵守护,想不到全军正全力突击两河时,岭承恩来了一个突袭。

5月24日开始,岭承恩的土司兵逼近马鞍山。《越嶲厅志》记载土司兵“夷兵惯用飞石,名曰长靶锤,不时飞击贼寨。”土司兵利用飞石袭击四处外出征粮以及运粮的太平军士兵,骚扰粮道。

到29日夜间,岭承恩突袭马鞍山大营,土司兵利用地利从山下压下,在营区内四处放火,烧毁粮草,最终占领马鞍山。

这样一来,石达开退路被全部封住,粮食供应也断绝,彻底陷入绝境。

失去粮草供应,石达开军中只能靠杀战马、采野菜、摘桑叶、掘草根充饥,连鞍辔也煮食一空,土司兵仍然在不断用飞石进行偷袭。

岭光电书中有述当时太平军惨状:

……围困数十日,不见来攻,炊烟渐少,时见太平军到处挖土勒叶,不久,连人马声也少了。太平军被困于饥饿,常出金银等与夷众交换食物,于此可以想见当时太平军被围的惨况。

就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局面下,石达开致信王应元,请求对方让路,也就是前边提到的那份训谕,王应元也把复信用箭射回,表示绝不让路。石达开也给岭承恩发过内容相似的信,得到的回复也是一样。

有文章引用《擒石野史》,称军师曹伟人建议再与王应元联系一次,请求允许双方贸易,以便购买粮食,同样被拒绝。

关于所谓第二封信,有相当大漏洞,前述请求王应元让路的信,落款时间是“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农历四月十九日。《擒石野史》中的第二封信,落款却是“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四月二十日”,比起让路信居然早了三天!简又文先生认为是杜撰者忘记天历农历换算,将农历四月十九当成天历。

以石达开的头脑,肯定清楚王应元决心与自己为敌,断不可能答应什么允许双方贸易,第二封信完全就是虚构。

石达开捉拿彝族向导——电视剧《魂断太平》剧照

既然后无退路,石达开决定背水一战。

薛福成《书剧寇石达开就擒事》记载石达开曾在战前激励士兵,原文如下:

达开徇于众曰:“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跋险阻,济江湖,如履平地。虽遭时艰难,亦常挫而复奋,转败为功,若有天祐。今不幸受土司迋,陷入绝地。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为天下笑,则诸君之赐厚矣。”因泣稽颡,众皆泣稽颡。克日加造竹筏,誓于死中求生。

在深夜时分,兵分三路,两路抢渡大渡河,一路抢渡松林河,船筏皆出。

根据骆秉章奏报,此战前,石达开“尽斩向导二百余人祭旗”,薛福成文中也有相同记载。《西昌县志》则记载太平军之前在河西镇时,有一赖姓居民献策走小路,石达开从其策,由赖某当向导。在陷入包围后,怒杀赖某。

两种说法,不知读者更相信哪一种?

太平军当天抢渡,声势浩大,“每数十人乘一筏,人以挡牌蔽身,皆披发衔刃,挺矛植立,众筏同时齐奋……”无奈水流湍急,清兵与土司兵不断放炮放枪轰击。十分之三四船筏在中途被河水冲翻“浮尸如群鹜蔽流而下”。

剩下的到达对岸,黑夜不能分辨登岸点,撞上礁石,人落水被冲走,偶有成功上陆,吃了那么多天野菜草根,哪有力气与清兵搏斗……

6月9日,石达开再发动一次抢渡,先派200人假装投降,想设法过河,被唐友耕、蔡步钟识破,清军直接炮轰。石达开见计策失效,率军乘20余条船筏发动最后一次强渡。

有5条船筏被河水冲走,其他均被对岸火力击沉。

此次抢渡失败,石达开知道无望过大渡河,只能想办法突围。北面西面不能过,南面道路又中断,唯一可能有希望的,只有东面。

当天中午,石达开率军开始向东试图突围,东面等候他们的,又是什么?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