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一直以“地无三尺平”的地貌特征让人熟知,尤其是我们贵州,群山环抱,真正的“万峰林”,就是这样一个西南腹地省份,在四年前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这在西南是第一个省份,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大,在偏远山区,也相继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的壮举。
村村通工程后,部分地区实现户户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山区发展的难题,那就是交通的便利性。以前,不管是赶集还是走亲戚,大多数是步行,极少数地方可以骑摩托车,以我们80后上学为例,初中需到镇上就读,步行需要两小时,有一条泥沙公路,只有当时的手扶拖拉机可以通行,当地人出行实在不方便。
村村通公路分为村级道路跟屯级(组与组之间)道路,实现全程硬化,村级道路4.5米、屯级道路3.5米。山里人出门,不再是一身泥泞,出门就能坐上交通工具,方便了很多,不仅是方便了农户出行,更多的是给山区带来了发展。农产品能够顺利的运出大山,外面的商品能进入农村,比如钢筋水泥、沙发床垫及家具等,以前种庄稼都是肩挑背驮,如今多数田地旁都有公路,告别了肩挑背驮的时代。
随着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如今的农村,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工程车应有尽有,车多了,路就显得窄了。以屯级公路为例,多数地方是3.5米,修路早的还是村民集资修建,我们寨上的道路就是村民集资修建,宽度3.5米,间隔一年,其他村民组都是统一修建,不用村民出资,宽度依旧3.5米。
路通了,村民整体出行是方便了,但是由于3.5米的路宽,使得会车是相当的困难,尤其是过年过节,大山里的寨门口,堵车是常见的场景,别说过年,就是秋收时节,由于路宽的原因,会车困难,几乎是单行道,修建时,没有考虑会车,没有错车道,有时候坝区上几十户农民都在收稻谷,运输时都得排队,一公里外不能有来车,否则没法会车。
以前没多少车时,3.5米的硬化路,的确让农民告别泥泞路,出门不怕打湿打脏鞋,可是随着农村的发展,车辆的增加,3.5米的道路显得有点突兀,已渐渐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来就地处山区,公路弯道大且多,会车时还得寻找两边路缘带相对较平的地方,就因为会车难,山区道路上经常发生车辆剐蹭事件。
不仅是山区,其他地方的农村屯级公路也是同样的标准,这次就有广西环江县县长黄炳峰提出了有关“农村村级公路及屯级公路的标准已不再适合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议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人会说,农村实现道路硬化就不错了,还嫌路不够宽!其实不然,农村想要发展,首先得解决交通问题,尤其是山区,这在我们家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交通的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虽然不能在短时期内统一改变农村交通面貌,至少可以改变那些还未实现通组通屯的地方,不再受到“单行道”的烦恼。
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村也是一大关键环节,而交通正是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未来农村交通基础建设发展道路上,能与时俱进,放眼未来,让农村实现与社会共同发展。对于农村道路建设标准,你怎么看?
了解更多农村趣事及三农知识,点击关注【下坝毛哥】,专注分享农村真实故事,带你一起,知农事、亲自然、涨知识。喜欢此文的,欢迎收藏、转发、分享,你的点赞是毛哥前进的动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