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装甲秘史:1930年实验型“格罗特”坦克

小马拉车市 2025-04-17 11:13:29

【历史背景与研发过程】

1930年,苏联引进外国技术促坦克工业发展,邀请德国工程师团队,负责人爱德华·格罗特。任务为设计先进装甲与火力战斗车辆,制成品以负责人命名,称“格罗特坦克”。

该项目于苏联与德国在凡尔赛条约影响下的秘密军事合作期间进行,该合作持续至希特勒上台。

【诞生之路】

1930年3月,德国工程团队应苏联邀请,进行军事技术交流。爱德华·格罗特领导该团队,负责设计一款中型坦克,需具备特定特征。

火力需机枪火炮结合;装甲20毫米;重量18-20吨;路面时速35-40公里。设计者获有限自由,苏联派工程师监控并学习技术,OGPU监视。项目保密,称AВО-5,设于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厂。

注:АВО-5指“第5特别军事设计局”,为苏联常用代号,旨在隐藏其实际工作内容。

爱德华·格罗特是格罗特中型坦克的首席设计师,负责该坦克的设计工作。他以其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确保了坦克的性能与功能达到预期标准。

除前述参与者外,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亦关注该项目,尤伏罗希洛夫常亲赴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厂内代号“AВО-5”的秘密设计局视察,并向慈父汇报。至1930年底,预计12月15-20日完成样车未果,直至1931年4月初方制成并测试。

军方对新坦克计划宏大,拟产两千辆。1931年6月27日至10月1日测试,坦克越野性能佳,部件可靠,但管道系统、松软地形通过力及变速箱、离合器设计存瑕,操作便利性受批。

坦克在试验阶段被拍摄下来的影像,展示了其在各项测试中的实际表现,确保了性能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931年10月4日,苏联设委员会分析坦克试验结果,旨在消除缺陷。委员会认为坦克设计复杂,不宜量产,但部分可借鉴。样车修正后,研制被停,德国团队1933年遣返。坦克后转至学院,1941年后失踪。

【构造描述】

格罗特坦克采用传统布局,武器系统分三层,战斗炮塔置中部。装甲防御能力限于步枪子弹级别,即“防弹装甲”。

【车体与炮塔】

格罗特坦克首次在全球实现车体与炮塔全焊接结构,摒弃铆接与框架组装。同时,苏联工厂掌握“德国焊接法”,此法至今仍用于装甲车辆生产。

TГ-1预定名称车型设计独特,车首倾斜,装甲板角度安装;战斗室流线型,炮塔半球状。原设计装甲20毫米,部分达44毫米,得益于合理倾斜设计。

一张照片展现了坦克的正面视角,清晰呈现了驾驶员的位置布局,画面直观,逻辑明确,展示了坦克内部的关键构造细节。

网络上资料称该坦克车体密封,能防水防毒气。虽无确凿证据,但若属实,设计师爱德华·格罗特值得致敬。原计划战斗室可旋转,原型装配时受损固定,未来计划修复此缺陷。

另有一张坦克车身图示,详细展示了其构造,保持了原文信息的准确性,逻辑清晰,语句通顺,且未超出字数限制。

主炮塔采用焊接技术,构造仿后期坦克炮塔布局。炮盾与前部装甲44毫米,两侧30毫米,顶部及车体顶部10毫米。装备76.2毫米实验炮与三挺机枪,顶部设小型指挥塔,含37毫米反坦克炮。

TГ坦克特色在于潜望式观察装置。主炮瞄准靠两个0.5毫米狭缝瞄准镜,装于旋转装甲罩内,以400—500转/分钟速度相向旋转。指挥塔与驾驶员前视窗亦装此类潜望装置。

【武器系统】

TГ的武装曾是最强、最现代化的之一,若非后续问题出现。首先提及的是其火炮装备。

主炮为实验型А-19式76.2毫米坦克炮(非122毫米野战炮),由彼得·夏钦托夫与格罗特合作开发,基于1915年伦德尔-塔尔诺夫斯基高射炮改进,配垂直半自动楔形闭锁、30.5倍口径炮管及缝隙式炮口制退器。

公开照片已证实存在76.2毫米坦克炮A-19。该炮型具体细节通过照片得以展现,保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因主炮塔空间有限,火炮需改造:复进机与制退机置炮管两侧,炮架结构修改,加装弹壳回收器及伊万诺夫设计的炮口制退器。改造后,A-19成1931年苏联最强坦克炮,却未量产。

主炮装于战斗室前装甲,半自动装弹系统可达10—12发/分钟射速,炮口初速588米/秒,性能优异。但连射时半自动装填常失效,需手动,影响效率。备弹50发。

副炮为夏钦托夫设计的37毫米PS-1坦克炮,能360°环射,攻击低空目标。炮管长,弹丸初速707米/秒,虽逊于1930年型反坦克炮,但适装坦克。备弹80发,存于小型指挥塔。

【最有趣也最令人费解的部分:】

TГ辅助武器装五挺机枪,含三挺1910年型“马克沁”水冷机枪,置于主炮塔侧后,配球形座。但此机枪战斗中易损水冷套管,冷却水流失即过热失效。

另有两挺DT机枪装于车体两侧,同样采用球形座。五挺机枪共享弹药,总备弹2309发,满足战斗需求同时不占过多战斗舱空间。

【发动机、传动系统与行走装置】

初定方案为该坦克装配格罗特发动机,其设计原创性高,为风冷8缸(双4缸组块曲轴箱连接),250马力。独特润滑与冷却系统,气缸独立润滑,用分离器及滚柱轴承吹扫腔,旨在实现低噪音高可靠性。

发动机可靠性出现重大问题,已建样车改用300马力航空M-6发动机。因M-6尺寸偏大,坦克部件需改造,且以开放方式安装。M-6为临时方案,格罗特发动机未达可靠标准。

传动系统含干式主离合、变速箱、侧向离合及单列侧减速。变速箱有4前4倒档,平稳换挡,能同速进退,利战斗撤离。用人字齿,航空手柄操控,气动伺服使驾驶轻松。

行走装置每侧配5个大直径负重轮,带气垫轮胎,用独立弹簧与气动减震器,另加4支重轮、1前导向轮和1车尾主动轮。减震分三级:气动悬挂、螺旋弹簧悬挂及半气动轮胎,确保坦克行驶平稳。

坦克配柔和气动制动系统,用于主动轮及负重轮,可单独或紧急制动。履带结构新颖,抗拉强度高。行走部分轻便,可徒手推移。有装甲保护,松软地形可装“爪型”脱困装置。

格罗特坦克本有望成杰出战车,但因时机不佳遭苏联拒装。主要原因在于造价高昂、原发动机无法实现及技术远超苏当时水平,非单纯可靠性不足。

特别是TG复杂结构要求的加工精度,当时约95%的工人无法满足,因此其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这导致其无法量产,无法满足苏军对中型坦克的急需,决定了TG的命运。但研发过程中,苏联工程师积累了中型战车设计经验,对后续苏系坦克,尤其是T-35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0 阅读:49

小马拉车市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