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是《三国演义》中对一定地位诸侯、重臣的尊称,达不到某个地位不能叫明公,超过此地位也不能叫明公。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核心领袖,是“明公”称谓的主要使用者;董卓、袁绍等早期诸侯及部分割据势力(如陶谦、张鲁)也因权力地位被短暂称呼。
1. 曹操
曹操是书中被称为“明公”最频繁的人物,其部下如荀彧、郭嘉、程昱等常以此尊称。
如:
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时说:“明公若能奉天子以令不臣,霸业可成。”(第十四回)
- 郭嘉临终前写信劝谏:“明公威名日盛,宜早定荆州。”(第三十三回)
- 程昱、贾诩等谋士亦多次以“明公”称曹操。
2. 刘备
刘备在赤壁之战领荆州牧后,被法正、诸葛等)称为“明公”。
如:
- 法正劝刘备取汉中时说:“明公命世英才,当趁此机进图中原。”(第七十回)
-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向刘备献计:“明公据有荆、益,保其岩阻,可成霸业。”(第三十八回)
- 庞统、黄权等亦曾以“明公”称呼刘备。
3. 孙权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后,周瑜、鲁肃等东吴重臣以“明公”尊称。
如:
- 周瑜力主抗曹时对孙权说:“明公以神武雄才,当横行天下。”(第四十四回)
- 鲁肃劝孙权联刘抗曹时称:“明公若能用瑜计,可破曹兵。”(第四十三回)
4. 袁绍
袁绍作为早期诸侯,其谋士田丰、沮授等曾以“明公”相称。
如:
- 田丰劝谏袁绍勿急于攻曹:“明公虽盛,而曹操智计百出,未可轻敌。”(第二十二回)
- 沮授在官渡之战前警告:“明公宜缓图之,若急进恐有失。”(第三十回)
5. 董卓
董卓专权时,其谋士李儒、部将吕布等曾以“明公”称之。
如:
- 李儒劝董卓废立时说:“明公若行此事,威权立至。”(第三回)
- 吕布向董卓表忠心:“明公之恩,布生死以报。”(第九回)
6. 陶谦
陶谦任徐州牧时,糜竺、陈登等部下曾以“明公”尊称。
如:
- 糜竺建议陶谦结好曹操:“明公可遣使往许昌通好。”(第十一回)
7. 马腾
马腾与黄奎密谋除曹时,黄奎以“明公”称之。
如:
- 黄奎对马腾说:“明公怀忠义之心,当共诛国贼。”(第五十七回)
8. 张鲁
张鲁占据汉中时,其谋士杨松曾以“明公”相称。
如:
- 杨松进谗言:“明公若用庞德为先锋,恐生异心。”(第六十七回)
9. 韩遂
韩遂与马超对抗曹操时,其部将成公英以“明公”称之。
如:
- 成公英献计:“明公可密书与超,使先渡河。”(第五十九回)
10. 夏侯惇
曹操醉后曾以“明公”戏谑夏侯惇:曹操横槊赋诗时,夏侯惇进言被斥,曹操醉曰:“明公勿罪!”(第四十八回)
注:此处为曹操醉语,非正式尊称,但书中确有“明公”二字。别管怎么说,夏侯惇确实被称作明公,而且是被曹操称的。
11、吕布:陈宫曾讽刺称其为“明公”,但属反讽,如“明公若降曹,不失封侯之位”。
另外,诸葛亮作为丞相开府后,《三国志》载其被称“明公”,但《三国演义》中并见被称明公。
再另外,徐晃虽未获“明公”之尊称,但他被叫“公明”,因为他字公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