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周璇”这个名字犹如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
她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影双栖巨星,被誉为"金嗓子"、"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
在那个唱片刚刚兴起的年代,周璇用她清丽婉转的嗓音征服了整个华语世界,《夜上海》《天涯歌女》《花好月圆》等经典曲目传唱至今,成为老上海风情的永恒注脚。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说:"周璇的歌声,就是旧上海的声音。"
——
周璇的故事要从1920年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说起。
父母给这个女婴取名"苏璞",寄托着对她纯真本性的期许。
谁也不会想到,三年后的一场大旱,会让这个女孩的命运彻底改变。
那一年,十二个省份颗粒无收,饥饿像瘟疫般蔓延。
周璇的舅舅染上鸦片瘾,竟偷偷将三岁的她卖给了人贩子。
她先是被王家收养,改名"王小红",后来又被转卖给上海的周家,成了"周小红"。
养父周文鼎迷信"属羊的女子命苦",对她动辄打骂,唯有养母的疼爱让她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
——
命运第一次向她微笑,是在1931年。
十一岁的周璇被送进明月歌舞团,她的天赋立刻显露无遗——听过一遍的曲子,她就能完整唱出来。
1932年新年演出,原定主演临时缺席,周璇被推上舞台顶替。
谁也没想到,这个怯生生的女孩一开口,清澈的嗓音便征服了全场。
周璇
《特别快车》的唱片很快风靡上海滩,"周小红"这个名字开始被人记住。
真正让她成名的,是歌剧《野玫瑰》的演出。
当周璇唱完主题曲《民族之光》时,台下观众激动地告诉她:"你把'周旋于沙场之上'这句唱得太传神了,不如改名叫'周璇'吧!"
从此,"金嗓子周璇"的称号不胫而走。
十四岁的她,接连灌录《五月的风》《龙源的桃花》等唱片,在"三大播音歌星"评选中夺得亚军。
作家白先勇后来回忆:"那时候的上海,家家户户都在放周璇的歌。"
——
1935年,在兄长周履安的引荐下,周璇踏入电影圈。
她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表演技巧,两年内接连拍摄《花烛之夜》《化身姑娘》等五部影片,成为制片方争相邀约的票房保证。
1937年,《马路天使》上映,她饰演的卖唱女小红深入人心,演唱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传遍大街小巷。
银幕上那个扎着麻花辫、眼含泪光的少女,仿佛就是周璇自己的写照。
周璇《马路天使》剧照
事业的辉煌背后,情感的坎坷却如影随形。
十二岁初入歌舞团时,她遇见了年长八岁的严华。
他教她说普通话,照顾她的生活,像兄长又像父亲。
1936年严华从国外巡演归来,两人在通信中暗生的情愫终于修成正果。
可婚姻的现实很快击碎幻想:高强度工作导致流产,小报铺天盖地的绯闻,严华的猜忌与耳光......
1941年离婚时,那些登报互撕的声明,将曾经的美好撕得粉碎。
周璇与严华
战后在香港,她与演员石挥的恋情更像一场小心翼翼的试探。
两人都带着前一段婚姻的伤痕,谁也不敢先迈出那一步。
1946年离别时,他们终于互诉衷肠订下婚约,可终究敌不过流言的中伤。
当石挥拿着杂志上"不与圈内人结婚"的报道质问她时,周璇只能沉默以对。
最深的伤害来自绸布商朱怀德。
这个表面温文尔雅的男人,骗走她全部积蓄后,竟在她怀孕八个月时矢口否认:"这孩子怕是和你一样,也是领养的吧?"
1950年,这个打击让周璇精神崩溃。
次年拍摄《和平鸽》时,片中"验血"的台词刺激她当场失控,哭喊着:"他是你的骨肉!验血!验血!"
从此,她再也没能恢复正常。
——
生命的最后几年,周璇在精神病院时好时坏。
1957年初夏,她曾清醒地对友人说:"我病好了,要拍更多好电影。"
可命运没有给她机会。
9月22日,突发脑炎带走了这个年仅37岁的女子。
弥留之际,她喃喃道:"活了一辈子,连亲生父母都不知道......"
——
如今,当我们重温《夜上海》的旋律,或是《马路天使》里那个明媚又哀伤的微笑,周璇早已超越了一个明星的符号。
她的歌声里,有旧上海的繁华与沧桑,有那个时代女子的坚韧与脆弱,更有每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希望与幻灭。
正如她曾在信中所写:"生命有时尽,快乐无处寻。"
但那些穿越时空的歌声证明:有些美丽,连命运也无法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