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世界上那些“弹丸小岛”,明明地儿小得可怜,资源也不多,有的甚至一开始连喝水都得进口,可偏偏就成了全球最富的地方?看看它们是怎么逆袭成“岛上钞能力”的?
先说新加坡。1965年刚独立那会儿,情况可以说惨到家了:总面积不过581平方公里,人口也就190多万,资源少得可怜,还夹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两个“大哥”中间,怎么看都像个地缘“弱鸡”。
但你再看今天的新加坡,2022年GDP高达4667亿美元,人均GDP突破8万美元,甩发达国家一大截!这速度,堪称经济界的“飙车王”。
说白了,核心就在于一个词:地理位置。
新加坡主岛本身就长在马六甲海峡“咽喉”上,这可是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之一。北面柔佛海峡,南面新加坡海峡,谁从太平洋走印度洋,谁就得从这儿过。不光位置好,人家还特别会做“中间商”,各种转口贸易搞得风生水起,再加上政策稳、效率高,钱自然跟着来了。
而且人家还拼命搞填海造陆,从建国到现在,硬是把岛面积搞到了630平方公里,预计2030年还要突破700!别说“弹丸”,简直是“自制扩容版”小岛。
和新加坡比起来,香港的出发点稍微好一点,毕竟有英国留下的一套金融体系。但要说真正腾飞,还是靠着中国内地的“源源不断的能量输送”。
别看香港由多个岛屿和半岛组成,最繁华的核心——香港岛,其实也就八十多平方公里。可就是这么点地方,竟然撑起了一个全球十大金融中心!
2022年,香港GDP达到3600亿美元,人均也有将近5万美元。别说,这点地儿上居住着750万人,还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服务业占比高达93.4%,就是典型的“做金融吃饭”。转口贸易也没落下,2023年,45.8%的转口货物产自内地,55.5%又转回内地,相当于香港成了南中国贸易的“总管道”。
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家门口摆了个集市摊,左手卖货给邻居,右手又从邻居那儿进货,天天都是现金流转个不停。靠谁?靠地段和背后的强大供货商——中国大陆。
接下来就轮到那个总出现在美国大片里的“钞能力之岛”——曼哈顿岛了。
你可能想不到,这岛真不大,面积才59.5平方公里,比北京海淀区还小一圈。1626年,荷兰人居然只花了24美元,就从印第安人手里把这块岛买了下来。现在回头看,这笔买卖简直比“地球历史最佳投资”还划算。
曼哈顿如今是纽约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什么帝国大厦、华尔街、纳斯达克、百老汇都挤在这点地儿上。别小看这一窝蜂的“地标”聚集地,2022年光是曼哈顿的经济产值就高达8556亿美元,要是单独算国家,可以排进世界前20。
当然,想在这岛上混得下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想租个写字楼?随便一个小格子年租都可能要几十万美元。别说买房,连想在这吃口热狗都贵出天际。
这几个“袖珍小岛”的成功,其实也不是偶然。
一来,它们都踩中了全球化的节奏点——要么是交通节点(新加坡)、要么是金融枢纽(香港、曼哈顿);二来就是“小而灵”,灵活性特别高,政策推动快,反应速度快。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小岛”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超级靠山”。
新加坡虽然独立了,但靠的是周边东盟各国做贸易;香港背靠中国内地的14亿人口大市场;曼哈顿则是站在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上吃红利。
没有这个“靠山”,单靠自己折腾,哪怕再会做生意,也很难从一块礁石变成“金融之都”。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这三个岛的故事,其实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有时候,不是地方大才能做成事,而是要看你站在哪、连着谁、做什么。
我这几年逛过不少海岛,有的风景美到极致,有的却因交通不便、战略地位弱,发展一直难见起色。所以我觉得,地理+时代+政策,这三样缺一不可。
各位领导,你还知道哪些富得流油的小岛?或者你家乡有类似“逆袭”的故事?欢迎留言聊聊,我在评论区等你们!
新加坡弹丸之地反华很厉害。他特么幸亏在世界海运十字路口,要不然他特么还不如非洲[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