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余华的《活着》是一本烂书?

华韦海 2025-04-15 10:20:42

前几天刷到一条评论,有人愤愤不平地写道:「余华的《活着》就是一本烂书!通篇都是卖惨,主角福贵倒霉了一辈子,最后全家都死了,这种书有什么意义?看完让人抑郁!」

底下还有不少人点赞附和。我盯着这条评论愣了半天,心想:一本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全球销量破千万的经典,怎么就成了「烂书」?

有人说它「太苦」,福贵的人生像被命运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少年赌博败光家产,中年被抓壮丁上战场,老年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陪着等死。

这故事确实惨,惨到让人喘不过气。但就因为「惨」,就能否定它的价值吗?就比如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摆摊的小贩,被城管追着跑,被顾客挑三拣四,回家还得伺候瘫痪的家人——他的日子不苦?可你能说他的人生没意义吗?

苦难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苦难。觉得《活着》是烂书的人,大概只看到了满纸血泪,却没读懂血泪底下那股子「咬牙硬扛」的劲儿。就像你嫌中药太苦,一口吐掉,却不知道这碗苦水能治你的病。

今天我就不说大道理,也不是给这本书洗白(我也没那能力),而是说说为什么说《活着》不是一本烂书。

有人说福贵活得像条野狗,但野狗挨了打还会夹着尾巴逃,福贵呢?他一次次被命运踹进泥坑,又一次次抓着草根爬起来。

爹娘死了,他低头埋人;儿子抽血被抽死,他攥着病历浑身发抖;女儿难产走了,他蹲在产房外抽旱烟。从头到尾,他没喊过一句「老天不公」,更没想过上吊跳井。

这种「认命不认输」的活法,恰恰是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底色。我们村里有一位大伯,他种了一辈子地,有一年下冰雹把玉米苗全部砸坏了,又来不及种了,以至于颗粒无收,他无奈地说:「明年再种。」

后来儿子大学毕业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几年都不回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只能一个人过,有时编竹筐去镇上卖钱,面对别人的同情,他一直都说:「日子总得过。」

这让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虽然没有福贵那么惨,但在我们村里已是很惨的了。不过《活着》写的从来不是「惨」,而是惨到极致后,人身上迸出的那股子韧劲,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

现在的人活得太着急了,干什么事都要问「有什么用」。读书得学技能,交友得攒人脉,连看本书都恨不得摘抄「金句」发朋友圈。

但《活着》偏不给你这些。福贵的一生没有任何「逆袭」,没有大彻大悟,更没有救赎和解脱。他就像村口那块磨盘,被驴拉着转了一辈子,最后驴死了,磨盘还在,不生不灭。

可恰恰是这种「无意义」,戳破了许多人的幻觉。你看抖音上那些教人「快速成功」的视频,和当年福贵他爹赌桌上押宝有啥区别?都是想给人生找个捷径。

而《活着》告诉你: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就像你要问我,山里的那棵歪脖子松树为什么长在那儿,我答不上来,它也答不上来,可它站在那儿,就成了一道风景。

有人说读《活着》哭湿了三包纸巾,太抑郁。但是眼泪分两种:一种是看偶像剧时「啊,哥哥好惨」的廉价同情,另一种是半夜惊醒,突然懂了父亲沉默背影的顿悟。

《活着》的哭属于后者。它不煽情,不夸张,甚至冷冰冰地描述死亡——有庆死的时候,医院说「血抽多了」,凤霞死的时候,「生下苦根就没了声息」。

这种「白开水式」的写法,反而让苦难有了重量。正如腌咸菜得撒粗盐,细盐太快化开,没滋味。余华把血泪碾碎了撒进字里行间,初读不觉,回味时却咸得发苦。

等到合上书,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哭的不是福贵,而是那个咬着牙、憋着泪,硬把日子过下去的自己。

莫言说过:「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活着》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不教你发财,不帮你减压,更不承诺「明天会更好」。它只把血淋淋的生活端到你面前,说:「看,人就是这么活下来的。」

那些骂它「烂书」的人,大概是想在书里找点安慰剂,结果被一盆冷水浇醒。可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靠鸡汤灌出来的。就像你骨折了,医生不会给你吃糖,而是直接上石膏。疼吗?疼。但熬过这一阵,骨头才能长得结实。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说《活着》是烂书,你就回他:「你说得对,这书确实烂——烂得像一块老姜,越嚼越辣,越辣越醒神。」

最后用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结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完这本书,你不会立刻热血沸腾,也不会马上看透人生。可是某天加班到深夜,站在空荡荡的马路边等车时,你可能就会突然想起福贵牵着老牛的背影。

那时候你就会明白:能喘着气、流着汗、骂着娘把日子过下去,本身就是一场壮举。

0 阅读:2

华韦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