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万买比亚迪,竟成“摆设”?车主集体被坑!
“这车我还咋开?”高女士站在4S店门口,手里攥着刚到手的第三张临时牌照,气得直跺脚。
1月花10万买的新车,到现在还没牌不能上路,临时牌照换了三回,最后一次还是从海南寄来的。更离谱的是,4S店直接摊牌:“老板跑路,我们也没办法!”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到底咋回事?
一、欢喜买车却变“闹心”
高女士年前在沈阳兴旗4S店看中一辆比亚迪秦L,落地价10万出头。销售拍着胸脯保证:“车管所年前休息办不了牌,但年后肯定给您解决。”想着大过年的图个喜庆,高女士交了首付把车开回了家。
“当时他们说年后上班就能办手续,谁能想到是个连环套呢?”高女士苦笑。1月底提车时,销售只给了合同和发票,再三追问才含糊说合格证在银行抵押。想着反正有临时牌照,高女士没多想就签了字。
第一个月临时牌照到期,销售说“春节假期没结束”;第二个月说“系统升级”;第三个月干脆改口“遥遥无期”。高女士急得直跳脚:“我这车倒成了祖宗,天天供着还不能上路!”
更魔幻的是第三次临牌竟从海南寄来,车牌号“琼B”看得高女士满头问号:“我这东北的车挂海南牌,像话吗?”
二、60多位车主集体“翻车”
4月22日,高女士拉上其他受害车主堵在4S店门口。店里冷冷清清,只有两个员工面如死灰地坐在前台。“我们工资都被欠半年了,老板电话都打不通。”财务小林叹着气说。
维修师傅老张插话:“上个月还能看见老板,后来突然人间蒸发。听说资金链断了,欠了三方公司几千万,合格证全压在他们手上。”
现场十几个车主七嘴八舌地吐槽。李大哥正月提的汉DM,现在开个长途都心惊胆战;新手司机小王更惨,科目三都没来得及考,车牌却遥遥无期。“我这驾校钱都交了,总不能让我骑电瓶车去考试吧?”
三、4S店自曝“惊天内幕”
记者辗转联系到涉事销售小马,对方连夜约在咖啡馆见面。“我们真的是被坑了!”小马压低声音,“我们有两种进货渠道:一种是厂家直发带合格证的,另一种是从三方公司抵押的车。”原来比亚迪厂家给4S店的授信额度有限,超出的车就要通过融资租赁公司采购,合格证自然也押在人家手里。
“现在资金链断了,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哪有钱赎证?”小马苦着脸翻账本,“像高女士这样受害的车主有60多个,每台车违约金都够我们赔得倾家荡产。”
当记者问到解决方案,小马直接摆手:“公司账上现在就剩53块钱,连咖啡钱都是找人借的。听说老板在找投资方接盘,但这都过去三个月了没动静。”
四、律师支招破解困局
遇到这种“购车陷阱”该怎么办?记者咨询了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他分析道: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交付无合格证的车辆已构成根本违约。车主可以集体起诉要求解除合同、退车退款,同时主张违约金赔偿。”
具体操作上,张律师建议分三步走:
集体取证:所有受害车主联合起来,整理购车合同、付款凭证、临时牌照编号等材料。
行政投诉:向市场监管局和消协举报商家的欺诈行为。
司法救济: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必要时可申请财产保全。
“如果查实商家涉嫌诈骗,公安机关还可以立案侦查。”张律师强调,“关键是要团结起来,单打独斗难有胜算。”
五、购车防坑指南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买车该注意啥?老司机们给出几条土经验:
查证先行:提车时必须亲眼看到合格证原件,没这个别交全款。
警惕低价: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八成有猫腻。
三方交易要警惕:警惕“分期公司”直接对接的情况,最好厂家直营。
保留证据:转账记录、合同、沟通录音都要保存,关键时刻能保命。
六、行业黑幕浮出水面
记者暗访发现,这种“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上牌的情况并非个案。某汽车流通协会的专家透露:“去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很多小4S店资金链绷不住了。有的店家干脆玩‘空手套白狼’,赌厂家的授信额度。”
更可怕的是,业内流传着“车辆抵押融资-拖延交车-车主维权-店门倒闭”的恶性循环模式。一些不良商家甚至故意利用政策漏洞,将车主变成讨债工具。
七、车主集体自救
眼下,60多位受害车主组建了维权群。有人专门研究合同法,有人负责统计证据,还有法律专业毕业生免费提供咨询。
“我们准备聘请专业律师,准备集体诉讼。”群主王姐在群里喊话,“一个人势单力薄,集体行动才有希望!”目前已有多位车主提交起诉材料,预计下周正式立案。
这件事在网上也掀起热议。网友“车轮滚滚”吐槽:“现在的4S店比卖保险的还能坑!”也有网友支招:“建议所有车主去车管所备案,避免过期作废。”
结语
车没牌照不能开,店没了老板跑路,这场风波何时休?